德孝資訊
德孝家園
了解關注
研究帝舜 傳承德孝
普鴻昌
山西省垣曲縣退休干部呂步震,上世紀90年代擔任縣煙草辦技術站站長時,在田間地頭給煙農們傳授技術,坐下來閑聊時,聽到了民間有許多人說“帝舜的傳說故事”。便萌發了積極探尋帝舜足跡,認真研究帝舜德孝文化的想法。通過一段時間的走鄉穿戶,按照舜的傳說、遺跡、遺址,系統的整理出一套舜在垣曲故里的生活鏈。
2000年呂步震退休后,面對縣內外幾家企業的高薪聘請,他一一婉言謝絕,他對研究帝舜故里文化這個有歷史意義和歷史價值的國學文化產生了很大的興致,他迅速發起組織成立了“垣曲縣舜文化研究會”,大家推薦他為會長。這時他們面臨的困難是,研究會是個民間組織,一無辦公設備;二無辦公經費;三無辦公地址。第一次會議他對大家說:“這是個民間組織,萬事開頭難,一切困難自己克服”。他就自找房子、自拿經費、自賣筆墨、組織考察、整合資料、自費坐車、自購書籍、查找典籍、自購電腦和照相機。他的辦公場所極其簡陋,半間樓梯下的小房子,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張單人床,一臺電腦,一對破沙發,無論寒暑冷熱,冬天沒有暖氣,夏天沒有電扇,他就日日夜夜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孜孜不倦,專心致志,默默無聞地研究探討舜文化工作。他夜以繼日的從古紙堆中查閱資料,鉆研訓詁學,攻讀佶屈聱牙的先秦文學等典籍,廢寢忘食地記載了有關舜帝的經典論述,如《孟子.離婁下》中記載“舜生于諸馮,遷于負夏,卒于鳴條”和《孟子.盡心上》說“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游,其所以異于深山之野人者幾希。”《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舜,冀州之人也。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于壽丘,就時于負夏”。“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漁雷上人皆讓居。陶河濱,陶河器皆不苦窳”。“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平陽府志》云:“垣曲縣有諸馮山,瞽塚鎮。夫負夏在衛,今垣曲東界,即古衛地,則諸馮,負夏相去不遠也。”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說:“教水南流歷瞽塚山峽,懸洪五丈,飛流注壑。北四十里大舜浚井在焉。東有大阜為瞽塚,南有諸馮,北有歷山,東南有雷澤,東北有耕田遺跡。”《古今圖書集成》在《職方典》中載:“諸馮山,縣北四十里,山明水秀,即舜生處。”當他讀完這些古典籍中記載帝舜遺址都在垣曲境內活動的跡象時,他心中更有了準確的把握和數據。后來他有從明清縣志中,找到有40多位詩人在帝舜故里遺址處寫詩紀念歌頌舜的歷史功績,還有13位太守和知縣為舜的遺址作序樹碑立傳,還有40處地下龍山文化遺址佐證,這更加堅定了他研究帝舜故里垣曲說的信心和決心。
這位矍鑠年近七旬,身體單薄,體質虛弱的呂步震先生,退休后把所有精力和積蓄全部投資在研究帝舜故里文化上,他每次出去考察,口袋里裝上一家七口人省吃儉用省下來的微薄工資,帶上老伴給他準備好的干糧,掛上孩子們用過的廢舊作業本(用背面做記錄),圓珠筆以及照相機,邁開矯健的雙腿,深入歷山追根溯源,考察研究帝舜文化的艱難歷程。他先后登過歷山原始森林七十二混溝;2358米的歷山最高峰舜王坪,887米的諸馮山;走過58個山莊臥鋪自然村莊;走訪100多位年邁老人,尋找到70余處古遺跡遺址;11處舜王廟、舜王塔、娥皇、女英祠、九男仰舜亭;手抄20余通碑文;行程崎嶇不平的萬余里羊腸小道。有一次他走進歷山萬畝原始森林,一連幾天吃野果,喝山泉“礦泉水”,晚上住野人洞“石龕”,滿眼所視,野林枯樹猛蛇行,耳聽八方,獸嚎野鳥叫,手抓苔蘚野藤行,在七十二混溝發現了一堆堆的死人白骨和一摞摞枯枕木(據說是閻錫山為修山西鐵路派一個團的兵力進七十二混溝被迷惑全部死在混溝)。他在原始森林中繼續尋找“舜入大麓而不迷”的古跡,走的山豬路,爬的野羊坡,攀的山崖野猴道,一次次摔倒,一次次爬起,手上、胳膊上、腳上、臉上、雙腿上到處被掛的刮得血道道,眼鏡被挑在樹梢上,價值3000多元的照相機被摔下萬丈深淵,氣的一屁股蹲在地上,半晌起不來,眼淚奪眶而出。
呂步震先生在經歷千辛萬苦,費盡心血,絞盡腦汁收集到大量帝舜在故里的古跡資料和他帶領同仁們搜集到的101個故事,40多處龍山文化遺址,通過梳理編撰出版了一套207萬字的《舜鄉文化系列叢書》(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即《大舜故事》、《帝舜故里在垣曲》、《中國歷山頌》、《垣曲世紀曙猿》、《舜王廟祭祀文化研究》。其學術成果得到了專家們的公認。還有《舜的歷史功績》、《負夏城.歷史的亮點》、《和諧社會之源》、《帝舜故里垣曲說》、《孝的起源》、《垣曲世紀曙猿》等學術論文在國內部分報刊雜志刊登與發表,10多家網絡媒體轉載傳播,并得到了中央電視臺(發現之旅欄目組)和中國旅游衛視(文明中華行欄目組)、山西黃河電視臺(黃河全記錄欄目組)、(華夏文明看山西欄目組)、運城電視臺(河東之窗欄目組)等媒體來垣采訪,做了專題記錄片,在各臺報道播放。北大“中國俗文化學會”和“山西師大”民俗文化研究會分別來垣對他研究舜文化的事跡進行了采訪與系列的報道,有他主編的《舜文化研究》會刊雜志已出版16期(達180萬字)在全國部分大專院校發行,得到了部分專家、學者的認同。呂步震同志已被吸收為中國先秦史學會會員、山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運城市作家協會會員、三晉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運城市舜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及學術部副部長、運城市關公信俗文化研究會會員、垣曲縣作家協會會員及縣自然博物館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中國炎黃文化研究會會員、運城市及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殊榮。
呂步震先生為挖掘、研究、弘揚帝舜文化,10多年來,不僅費盡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又失去了20多萬元的高薪聘金,同時還付出了路費、食宿費、打印費、編撰書籍印刷費等開支10多萬元。每當有人問到他干這么多虧本的事,悔不悔?他總是笑著說:“這些年我費勁出力,研究帝舜文化,有了些成果,已被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了10余部系列叢書,各級媒體都進行了采訪報道,黨和政府也給了很多殊榮,回憶起來,我覺得一點也不虧,我為舜鄉人民做一件可載入史冊貢獻,對古人有一定的紀念價值,對后人有一定的傳承價值,我感到很值得、很自豪、很快樂、很幸福。”
作者:普鴻昌,男,現年73歲,系山西省垣曲縣原郵電局書記、副局長,現為垣曲縣聯通分公司退休干部
本文鏈接:http://www.8-jie.com (責編:陳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