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孝資訊
德孝家園
了解關注
中國古代神話與中國精神 (二)
文/黨忠義
中國古代神話中諸多的故事,都是以老祖宗的實例為原型,體現的都是不畏艱險,勇于探索,不屈不撓,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偉大中國精神。
盤古開天 《盤古開天》出自于《三五歷記》。原文是“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后乃有三皇。數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處于九,故天去地九萬里。”翻譯過來的意思是:太古時候,天地不分,整個宇宙像個大雞蛋,里面混沌一團,漆黑一片,分不清上下左右,東南西北。但混沌的宇宙中孕育著一個偉大的英雄,這個英雄就是盤古。盤古在宇宙中孕育孕育了一萬八千年,終于從沉睡中醒來了。他的睜開眼睛以后,黑糊糊的一片什么都看不到,渾身酷熱難當,盤古發起怒來,順手抓起身邊的一把大斧,用力一揮,宇宙“嘩!”一下破裂了,里面輕而清的東西向上不斷飄升,一天高一丈,慢慢變成了天,另一些重而濁的東西,漸漸下沉,一天增厚一丈,慢慢變成了大地。盤古開天辟地的故事,是古人對人類始祖的神化,故事中盤古用自己的身體創造出一個充滿生機的世界后,微笑著倒了下去,把自己的身體奉獻給大地。他體現出的是中華民族向往光明,中華先祖為造福人類社會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
女媧造人 《女媧造人》出自于《山海經》、《楚辭》、《風俗通義》、《山海經?大荒西經》、《楚辭?天問》、《太平御覽》、《淮南子?說林訓》等典籍里面。說的是創世女神女媧化生萬物,她以泥土仿照自己摶土造人,創造并構建人類社會;又替人類立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兩性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也被傳為主職姻緣與情愛的皋禖古神。女媧是中華民族的母親,華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 。她慈祥地創造了生命,又勇敢地照顧生靈免受天災,是被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世神和始母神。東漢應劭《風俗通義》說:“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為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絙泥中,舉以為人。”說的是女媧在黃河岸邊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南北兩條山脈和周圍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獨,她便產生了一個用黃河水和黃泥土仿照自己摶土造人的想法。于是,她就順手從在黃河岸邊挖了一團黃土,用黃河水將黃土和成了泥團,用黃泥捏成了一個娃娃模樣的小東西。當她把這個小泥人放到地面上時,說也奇怪,這個泥人剛一接觸地面,就活了起來,并且開口就喊:“媽媽!”她便給自己心愛的孩子取了一個名字,叫做“人”。人的身體雖然小,但因為是神創造的,相貌和舉動也有些像神,和飛的鳥、爬的獸大不相同。有一種開辟盛世,管理宇宙的非凡的氣概。女媧對自己的作品非常滿意。于是,她便繼續在黃河邊上用黃泥捏泥人,捏了好多的泥人,這些泥人圍著她,在她的身邊跳躍歡呼。面對自己的杰作,女媧有說不出的高興和安慰。從此以后,有這么多人陪伴著她,她再也不感到孤獨、寂寞了。女媧一心要讓這些靈敏的充滿智慧人布滿大地,于是,她就夜以繼日,不停地捏人。但是,一個人捏泥人的速度畢竟很慢,為了提高速度,后來她想出了一個絕妙的創造人類的方法。她從叢林里折了一條枯藤,將枯藤伸入到黃河岸邊的泥潭里,攪成了一潭渾黃的泥漿,然后拿出蘸滿泥漿的枯藤,向地面用力揮灑了一下,泥點濺落的滿地都是,瞬間,那些泥點變成了許許多多的小泥人,這些活蹦亂跳的小人兒,圍著她嘰嘰喳喳的叫著“媽媽!”“媽媽!”女媧用這種方法做了沒有多久,大地上就布滿了人類的蹤跡。人類經世世代代生息繁衍,人口越來越多,慢慢就統治了地球。女媧的原型是母系氏族社會晚期的部落首領。早在先秦古籍《世本》、楚辭《天問》中就有女媧名字,《太平御覽》卷七八引《帝王世紀》云:“女媧氏亦風姓,……一號女希,是為女皇。”《太平御覽》卷七八引曹植《女媧贊》:“古之國君。”《山海經?大荒西經》郭璞注:“女媧,古神女而帝者。”《淮南子?覽冥篇》高誘注:“女媧陰帝,佐慮戲治者也。”《西征記》載:“女媧,風姓。風陵即女媧之墓。”根據這些記載,可以肯定,女媧是被人們神化了的人,是我國母系氏族社會早期的氏族部落首領,中華文明的開啟者。人類和其他動物一樣,是地球上的一種原生動物,這些已經被考古發現所證明。女媧摶黃土作人,并不是捏出的泥人就變成了人,而是一種遠古人類活動,是女媧先祖的一種發明創造。女媧作為母系氏族社會的部落首領。她的一生,把很大的精力放在了致力于人的管理上。在對人的管理上,她的第一個巨大貢獻就是“為女媒,置婚姻。”她始創了華夏人類的婚姻制度,規定了“一人一偶”“男到女洞”的婚姻管理。一人一偶的婚姻制度,對于提高人口質量,促進人類進化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路史?后紀二》載:“以其載媒,是以后世有國,是禮為皋襟之神。” 《平陽府志》:“女皇氏……職婚姻,通行媒,以重萬民之利是曰神媒。”《風俗通》云:“女媧禱祠神,裨面為女媒,因置婚姻。”)。為了提高人口質量,決定“為女媒,置婚姻”。她要求男女相婚,必須一人一偶,男從女洞。夫妻一生相互扶持,永遠不準分離。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從一而終的婚配形式。婚姻制度建立以后,女媧又發明了姓氏。即女系為姓,男系為氏。以氏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以姓別婚姻:規定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通志?氏族略序》:“三代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性、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二為一。”)為了管理有序,女媧在發明了姓氏之后,又發明了一種記錄人口繁衍的辦法,她根據每個洞穴的母、父、子、女,人口數量,用黃土和黃河水合成泥團,捏成泥人,用以計數。泥人的大小,型狀各異。以宗族為限,分開擺放。宗族下邊包括家族,家族下邊包括家庭。一代一代實施記錄。后來,人口多了,“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絙(geng)于泥土中,舉以為人(《風俗通》)”。絙為粗繩索。舉為記錄之意。泥人結于繩,每洞以數繩記。每繩若干泥人和泥團。繩有分類,人有分工,各司其職,變而有序。泥人泥點、結繩記事最初之意實際就是人口的管理、統計。后來人口多了,忙碌不暇,“上駢、桑林前來助之”。在女媧的統領之下,“伏羲生陰陽,上駢生耳目,桑林生臂手”。通力合作,摶土捏人,實施管理。(《淮南子?說林訓》載:“上駢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有了姓氏,有了結繩記事的管理,人類進入了高級階段,同時,也逐步形成了森嚴的等級管理,部落、氏族、洞穴這些社會機構的形成,使首領和庶人明顯地分化開來。后來的摶土捏人,逐漸衍為造像歸位,變成了一種高級管理。(摶土捏人是雕塑、塑像的初級階段。)
女媧補天 《女媧補天》最早出現在上古奇書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主持撰寫《淮南子?覽冥訓》和春秋戰國列御寇《列子?湯問》和《史記?補三皇本紀》上,說的是水神共工造反,與火神祝融交戰。共工被祝融打敗了,氣得用頭去撞世界的支柱周山,導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間。女媧不忍生靈受災,于是煉出五色石補好天空,折神鱉之足撐四極,平洪水殺猛獸,萬靈始得以安居。女媧補天的故事內容是:傳天地開辟之初,女媧用泥捏了人類。后女媧登基了皇位,鎮守冀方的水神共工十分不滿,就興風作浪,女媧即令火神祝融迎戰。經過殊死搏斗,共工大敗,惱羞成怒,一頭向擎天柱不周山撞去,竟將擎天大柱撞折了,霎時天塌了個大窟窿。天地相通,脈氣失常,洪水泛濫,大火蔓延,萬物陷入災難之中。女媧見她的兒女們即將失去生存條件,著急萬分,就決心煉石補天。女媧煉了九九八十一天,煉了塊厚12丈、寬24丈的五色巨石,眾神稱好。于是依照此法,又用整整4年的時間,煉了36500塊五色石,連同前面的那塊共36501塊。眾神仙和眾將官幫女媧補天,用了36500塊。因石是五色的,形成了天上的彩虹、彩霞。天補好后,女媧擔心天塌下來。這時有一大龜游來,獻出了自己的腿。女媧過意不去,將自己的衣服送與它,從此龜游水不用腿而用鰭了。女媧用龜的四腿做擎天柱。因西、北兩面的短些,故有"天傾西北"的說法。女媧補天后,洪水歸道,烈火熄滅,天地定位,普天同慶。神話中女媧所補的天,是自己頭上的天;所撐的地,是自己腳下的地;所創造的是一個讓人類和平生存的世界;所反映的是大無畏的浩然氣概。講述了女媧經過辛勤的勞動和奮力的拼搏,重整宇宙,為萬物的生存創造了必要的自然條件。真是的女媧補天,補的是洞穴屋頂。上古時期,水多陸少,經常發生水災,而且多雨少晴,經常陰雨連綿,有時大雨瓢潑。經常泛濫的洪水,把許多洞穴沖坍。不少洞穴頂部坍出了窟窿,人們夜不能宿。為解決人們的棲身問題,女媧和伏羲、上駢、桑林等人聚在一起商討修補洞穴的辦法。開始使用木棒棚住,鋪上蘆草,抹上黃泥,但一場雨后,泥被雨水沖刷,屋頂又開始漏水。后來,女媧發現“爁炎”的大火過后,石灰巖受燃后變成的石灰粘勁大,耐沖刷,便發明、燒制出了石灰之類的建筑材料。女媧煅燒石灰石以后,用石灰拌各種石子,和成混凝土,用木棒棚好屋頂,鋪上蘆草,抹上混凝土,補修那些破漏了的屋頂、洞穴頂,改善了人們的住宿條件。古時候,人們把屋頂、洞頂稱作為“天”。就是現代,人們亦將屋頂稱之為天。如:天窗、天花板等。
(待續)
( 編輯;丹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