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孝資訊
德孝家園
了解關(guān)注
蔡文姬初嫁芮城蔡村之探討
文 曹小軍
文史研究成果,來與探索與發(fā)現(xiàn)。 稽考芮城縣永樂鎮(zhèn)蔡村村里遺存有古漢.南北朝時期的一通石碑銘刻:“……曾祖琰,名利簡素……流居魏邑,寓家河北……闡胄昭姬,遠祖歸漢……”內(nèi)容是說,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著名才女蔡文姬曾經(jīng)寓居河北安邑。參考歷史文化背景,“河北”實指當今芮城。按千年西魏陳碑之厥詞,就是指的現(xiàn)今芮城縣蔡村,因為蔡村遺存有前年古廟蔡侯祠一座。
查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帝庚寅三十六年,魏城皆為河東郡治安邑,前205年始置河北縣。十六國時,河北縣改為安戎縣,治于東張村。到北周明帝二年(558),先改河北安戎,又名安邑縣,后為芮城縣。蔡村現(xiàn)今藏有《蔡氏造太上老君像》石碣一通,系公元548年創(chuàng)建,碩大玉質(zhì),堪稱北碑之首。千年石頭會說話,蔡村淵源有古剎。現(xiàn)今收藏的蔡廟大古碑就是一脈歷史文化記載,不朽的沿襲,可來作為見證漢末著名人物蔡文姬曾是蔡村人的歷史文獻;所以,千年蔡村榮幸領(lǐng)略到蔡氏文化是一脈相承有理有據(jù),有古石見證;自然也是漢蔡邕文化研究植根之地。
蔡文姬,(177——239),名琰,原字昭姬,晉時避司馬昭諱,字號文姬,東漢末年陳留圉人,今河南開封杞縣;大文學家、書法家蔡邕的女兒,是中國漢代歷史上著名的才女和詩詞家,還精于天文數(shù)理;也既博學能文,又善彈唱詩賦,更兼長辨才與音律。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憤詩》等。
蔡琰16歲時初嫁河北世族優(yōu)秀學子衛(wèi)仲道,在此河北,實指蔡村。蔡村正名是建立蔡廟以后;之前,且是一寨。寨居芮城黃河北岸,源遠流長。因為先古人類要生存、要生命,首先選擇得寄身大河岸畔貼近水源,所以稱黃河是母親河,符合人類棲居生活的基本條件和環(huán)境。首先是臨河有水,汲飲簡單方便;二是住所需要孔穴才能安居,則能就地緊靠岸崖借勢掘洞而成;三是隨著人類的文明與進步,生活生產(chǎn)需要涉外互通,依河借流航運交易,上下求索很是方便。所以,蔡村宜居兩陽勝地,即使是大自然的恩賜,是原生態(tài)的造化,得天獨厚,鐘靈毓秀。還不及說到沿河的阡陌迂回,更是人類來回交往的古棧通道、東西大官路和黃河古渡之埠頭。
隨著黃河文化的傳承進步與不斷發(fā)展,西漢時期的此地有望門衛(wèi)府出現(xiàn)優(yōu)秀學子衛(wèi)仲道現(xiàn)象并不奇怪,至今,蔡村南地此處仍然遺留有千年傳承一耕地名曰“衛(wèi)畦”,意思屬于衛(wèi)姓人家的地盤。衛(wèi)仲道順河向東流達于魏都洛陽求學,到成婚成事成家,東漢大文學家、大書法家蔡邕頗受看重,在魏都洛陽為其千金選中優(yōu)秀學子衛(wèi)仲道,促其結(jié)為百年,更是金枝玉葉、天偶佳成。考《蔡文姬生平》有記,蔡琰初嫁河東安邑,運城市高級語文教師 李西民專題安邑鎮(zhèn)查案,并無記述;運城市地方志辦編審景惠西主任就是安邑人,他說:“我們安邑并未傳說”。西漢上下六百年間,我們此地就被稱作河北、河東,我們就是安邑轄屬或安戎管區(qū)而已。
蔡村古有蔡家廟
蔡村固有的蔡侯祠,也稱老子祠或古蔡廟等,當年參與見證的鄰村鄭聚正、閆興旺鄉(xiāng)賢證明,古蔡廟于1955年間,才是他們一撥人經(jīng)手拆廢的,裝載了資產(chǎn)共五膠輪車,賣給了東南鄰村南禮教供銷社基建工程。民間傳說,蔡廟始建東晉元帝年,即公元317——322年,同于漢前趙劉曜光初之年;見清末民初著名詩詞家王馨亭《覽老子祠碣懷古(1876年)》:“粵稽蔡廟光初建,時在東晉元帝年……”當年是本地望族蔡姓人氏為了紀念蔡祖相傳而建。蔡文姬,177-239年,16歲時(公元193年)初嫁此地的衛(wèi)仲道,才子配佳人,恩愛情篤;盡管婚后時長不足兩年,丈夫因患咯血而死,但是,蔡文姬與衛(wèi)仲道畢竟是鐘情初戀,更是高才鴛鴦配,千里聯(lián)姻心上人。
一百二十七年后,即劉曜光初五年前夕,蔡邕的七世孫輩蔡洪,功名山西晉南冠軍將軍關(guān)內(nèi)侯平陽太守、豫州刺史太尉公,更值蔡氏宗族光輝日月之旺期。得意此地蔡裔鼎盛族興宗隆,經(jīng)考知悉,其曾祖蔡琰,曾經(jīng)流居魏邑此地,后人為了紀念先賢蔡琰,但是,鑒于自古傳統(tǒng)民俗規(guī)則,女人名字不能登碑;所以,在此要先借創(chuàng)修圣人老子祠,然后旗下再設(shè)蔡侯廟,以祈弘揚蔡氏光耀先祖、日月綿亙,彰顯宗族德望,褒揚前賢品尚。
星轉(zhuǎn)斗移,又是一個二百二十六年后,即西魏大統(tǒng)十四年四月,公元548年。蔡洪的六世孫蔡晃被封為河北縣(芮城)縣令,與族人華山郡中正蔡金等,因其上祖著名才女蔡琰移家河北,即于此先已建廟立祠;為壯蔡宗恢宏,張揚昭姬之芳,也要在此不惜重金,修葺擴建規(guī)模,廟前樹碑立傳,以尊奉老君恭祈福,來揚善蔡族之天下。銘石挺堅詔天下,不語自通播春秋;碑碣言之鑿鑿在,遺存一千七百年。
考民國版的《永濟縣志》、《芮城縣志》,錄有清末時期著名詩人南張村王馨亭先生有關(guān)拜謁蔡廟詩文;“伯喈漢逸才,碑寫五經(jīng),彈琴一曲……”考蔡村牌樓巷明清時期的西稍門磚聯(lián)稱;“芮伯質(zhì)周,一帶閑田開禮讓;蔡侯侍漢,千年古廟煥鄉(xiāng)名”。南蔡村明清民國時期的西稍門磚雕是;“晴光遠逸仙人掌;瑞氣高瞻老子祠(蔡廟)”等,都曾記有緊扣著蔡廟文化之語贊。追溯蔡廟門前,原來明清民國時期,曾經(jīng)還有一通石碣與南北朝古碑并列,系明代天啟壬戌(公元1622年)重修蔡廟中立石紀念。其碑額《重修蔡侯廟記》,舉人任裕統(tǒng)撰的碑文中指出:“蔡公,為漢經(jīng)術(shù)名儒,村以蔡名,蓋地因人重其廟。”所以,蔡村蔡侯廟是供奉蔡琰的父親蔡邕而建立,若想深入了解緣由,可查《重修蔡侯廟記》見詳述。
相傳蔡氏老故事
蔡村民國時期的著名鄉(xiāng)紳、曾任職山西省文史館研究員,在1909年間曾行文指出;“我村稱名蔡村,實因自漢代蔡中郎之族,曾因先期移居此地,又因后繼蔡氏宦家者子孫繁衍而得名”。此大學者其名李甸春,或樹芳。李老終生書法上習好飛白字體,并且以著《飛白書論集》由上海商務(wù)出版社出版而著稱。考其嗜習飛白書的原因,查行文“中郎為飛白鼻祖……”意思是:“中郎”,指蔡文姬的父親蔡邕是書法飛白體的創(chuàng)造者。蔡村,曾因漢蔡文姬是蔡村人而榮興,所以,我特喜歡學習飛白字。
家嚴曹心甫,清朝宣統(tǒng)元年人,生前曾經(jīng)有過口授,說記事民國初年,每年正月二十三,蔡廟傳統(tǒng)祭禮節(jié);追隨村人要去蔡廟供奉神祖,參拜祭祀儀式。蔡廟獻殿內(nèi)正北墻壁端上懸有蔡祖歷代神明圖掛,掛前,放置有氣派壯觀的蔡宗神龕,都在高1米5、寬1米余,端莊神圣、威嚴肅穆,令人起敬。細察神掛神龕,品相上明顯看得出是陳年古董,年代久遠,聽有人說是隋朝神件。觀看圖掛內(nèi)容是自上而下,按照輩序神宗頭像和神主人物畫像列陣的世襲圖。長條形香案上的神龕卻是提供擱置始祖神宗牌位的木閣造型,工藝精細雕刻而成;下面底座,上面置龕,左右敞開式龕門兒。門框上圖案美麗,祥云飛繞;門楣上圖案是連環(huán)富貴龍鳳呈祥。牌位上面墨寫著“蔡氏祖宗之神主”等字跡。
訪曹統(tǒng)四老先生,1932年生,一位農(nóng)民中的文化人。他說,我老爺曹志俊生前曾是蔡村社戲音樂中的操琴師,幼年記事起,很高興欣賞爺爺拉胡琴,聆聽爺爺諞古景。老生常談,話題總肯是蔡村先祖才女蔡文姬妙于音律的傳承故事。詮釋漢朝蔡文姬,六歲時就喜歡聽她父親彈琴,時日一長,她便能隔著墻就會聽出父親彈斷的是第一根琴弦時,父親蔡邕很是吃驚,便又故意地將第四根琴弦撥斷后,小文姬居然又一次通過耳聽來準確判定,指出是那根斷了弦。才女妙于音律的故事,蔡村千年傳承不輟。
退休老教師李武考,喜好文史探究,對蔡文姬曾是蔡村人課題很有興趣。蔡氏造像碑記中之所以沒有注重強調(diào)彰顯蔡琰,因為中華文化傳承千年中,是重男輕女的封建糟粕在作梗,自古女子不許出頭人前指名道姓、不許顯華記敘上志、不起字號彰明登碑;所以,蔡廟供奉的是蔡文姬的父親蔡邕的神明,并且考證古碑文記中已經(jīng)曾有顯現(xiàn)。東西漢文化,迄今兩千年之久,今天咱們做到對碑文完全理解詮釋定義,是不可能的。再想像著在漢朝時期,要使得到內(nèi)地之間的相互往來,根本談不上航空直達,提不到鐵路運輸,也無從公路交通;即使發(fā)生急需溝通交流,也只能賴以大河漕運而水行上下。古代的洛陽與長安之間,以及沿河兩岸百姓的涉外活動,憑借河流水路來往聯(lián)誼,確是唯一途徑,因為別無他路,當年此地望門世族的衛(wèi)仲道能求讀魏都洛陽,且已功成名就,俊朗學子婚配才女蔡琰,也結(jié)伴省親返鄉(xiāng),天然的水路環(huán)境,方便的生態(tài)條件,助緣衛(wèi)仲道與蔡文姬結(jié)發(fā)百年,則情理順成而已。
曹秉鈞先生原是古典語文和古代歷史老師,話題蔡琰曾嫁蔡村時,他便眉飛色舞、詩情畫意、滔滔不絕。
蔡琰在193年16歲時嫁到此地,夫亡后又返回娘家。漢末大亂,為董卓部將所擄,歸南匈奴左賢王,寓居匈奴十二年。曹操念其蔡邕無后,便以金璧贖歸,再嫁董祀,后來生男育女已到中年。居安思苦,非常感念河北安邑衛(wèi)氏郎夫,母子一行便又重返此地。文姬歸漢,如至如回,駐足河畔,百感交集,情不自禁,賦詞十有四拍;“山高地闊兮見汝無期,更深夜闌兮夢汝來斯。睡中執(zhí)手兮一喜一悲,覺后痛吾兮心無歇時。十有四拍兮涕淚交垂,河水東流兮苦心自思”。胡笳第十四拍辭賦,表達了蔡文姬重返此地的悲憤與惆悵,思念與眷戀。
河北安戎省親,追夢悲壯一程,勾起了蔡琰的河北糾結(jié),舊景重現(xiàn),一往情深,為了報答與前夫衛(wèi)仲道的一場恩愛,決定留下一子,托其常居此地,以繼蔡氏懿 范常昭,以圓衛(wèi)公初衷情長,以答才女孤苦清高。所以,此地開始住有蔡姓人家,子孫繁衍,瓜瓞千秋。直至今天 ,蔡村村北碩大第一溝沿襲名稱,仍然千載一 叫 ——“蔡家溝、蔡家坡”。蔡村,傳承文化歷史悠久,民間文學故事厚重;大河波濤聲做證,溝坡黃土載舊情。
考大明正德三年創(chuàng)修蔡村觀音堂碑記,布施募資名單中,仍出現(xiàn)有多多衛(wèi)氏、蔡氏等宗族字號。
考蔡村的幾通清代中葉時期遺存碑記,仍然續(xù)有蔡姓字樣。據(jù)傳,直到光緒初年發(fā)生荒旱,瘟疫狼鼠災(zāi)傷,饑民聊生多死;村里沿承千年的望門世族蔡戶,卻人丁嚴重驟減,由衰敗到?jīng)]落;牌樓大巷僅住有獨家蔡族,其院居曹戶祠堂西鄰的空蕩老宅。只身的寡嫗 ,村人稱呼叫她蔡婆婆,念及祖上還留有數(shù)畝田地缺人勞作,便收留了游離飄零的苦工周項群青年,與其結(jié)認祖孫,一起搭伙拼家度日。幾年后,勤勞的周項群娶妻生了兒子周建軍,這樣,子子孫孫,后繼丁盛;蔡婆母年高壽老白年過,則乏輩缺嗣,因而,日月輪轉(zhuǎn),世傳的蔡府第,變通成周家院;由此往后,蔡村的蔡戶再也不續(xù),直到如今。
清末民初,著名鄉(xiāng)紳李堃山先生,字鼎新,榜花舉人,商科;曾經(jīng)先后充任過山西省商校教員、永和縣縣長;在他告老還鄉(xiāng)的頭年春節(jié)中,感恩故里,親為蔡村的形象標志木牌樓明柱上張燈結(jié)彩、披紅掛聯(lián),題款楹書;“蔡侯侍漢芳名詠,文姬故里蕩春風"。
在1942年間,日本兵已經(jīng)駐扎穩(wěn)定,牌樓巷兩旁墻壁上涂寫了親日內(nèi)容的宣傳標語時,弦歌樓西周家對門、路南的碩大場門扇上,白灰水刷寫有二尺見方的三個白顏色醒目大字——“蔡邕村”。東稍門口,李氏后二分祠堂門面左右舖板上,有用黑顏色刷寫的大楷“漢蔡邕”,示意沿路大官道村寨的村名標志。
生于斯長于斯的曹銀苗老婦人,1924年人,晚年回憶說在鬼子還沒來到以前的民國年間,村里的元宵節(jié)社火很隆重;她本人常肯參加串街的旱船表演,其中道具彩船的標明為“文姬號”。
有李化明,李一波等一撥耄耋村翁者,通過一番鉤沉記憶,拼湊出了他們曾在幼年蒙讀時期,書坊先生曾經(jīng)口授過的一溜兒歌;“漢時蔡昭姬,博學多才女;隔墻聞琴斷,精辨通音律。胡笳十八拍,騷客悲憤集,憂以天下欺,樂為天下黎……..”曾記否,先輩蔡村人,幾乎都能順口溜出有關(guān)蔡祖文化內(nèi)容的詩句或故事來。
才華橫溢憂傷女
她,裊裊婷婷地走來,踩著月光,帶著絲絲仙氣,在塵埃里開出一朵花來,像菊花,在秋聲里熱烈、浪漫而又有些憂郁。
這個明媚皓齒的女子就是東漢末年曾經(jīng)初嫁蔡村的蔡琰、即蔡文姬。
蔡文姬的父親是博學多才的東漢大文學家蔡邕(yong)。許是得了父親的遺傳,小小年紀的她便顯示出了非凡的天賦。大約九歲時,隔壁父親夜間彈琴,一根琴弦突然斷了,蔡文姬說:“父親,第二根弦斷了。”蔡邕以為這不過是小孩子偶然說中罷了,為了看看這個小丫頭水平到底高不高,他又故意弄斷一根弦,蔡文姬準確地說是第四根。蔡邕大驚,確信這個女兒真的有過人音準天賦。
的確,蔡文姬出類拔萃,擅文學會詞賦、通音律樂彈琴、喜書法善揮毫,妙韻唱有才辯,好學多才;也博聞強記,以前,家中曾經(jīng)藏有古籍四千余卷,戰(zhàn)亂過后遺留極少。蔡琰答應(yīng)曹操,拿來紙墨憑借記憶,竟然能夠默寫出其中古文四百余篇。
但是,愛情婚姻上卻不盡人意。16歲時,蔡文姬嫁給了客居洛陽修業(yè)的河東岸邑世家衛(wèi)仲道。一個是大家閨秀溫婉美少女,一個是世族多才翩翩美公子,這是多么幸福的結(jié)合。但偏偏上天妒忌,兩年后,衛(wèi)仲道突發(fā)惡疾不幸病亡。惋惜兩年輕夫妻并無子嗣,無奈,蔡文姬辭別衛(wèi)府回了河南娘家。屋漏偏逢連陰雨,蔡文姬還沒從喪夫的悲痛中緩過來,災(zāi)難接踵而至。董卓被誅殺后,蔡邕也被司徒王允投進監(jiān)獄,不久死于獄中。家嚴歿,天塌了下來,蔡文姬腸斷心痛,欲哭無淚。
災(zāi)難遠沒結(jié)束。東漢末年,戰(zhàn)爭把蔡文姬裹挾到匈奴,被迫嫁給了大草原上不懂漢家禮儀、沒什么文化修養(yǎng)、只知馬背上搭弓射箭的南匈奴左賢王。那一年蔡文姬約23歲,正是胭脂上妝的美好年華。
大漠飛沙,蔡文姬看到的不是美景,她的眼里只有無盡的憂傷。草原很美很遼闊,但她對這些并不喜歡。她懷念故園的竹簡書籍、琴韻悠揚、墨香四溢……但這一切顯得那么遙遠。長笛幽咽,弦聲悲切!
無限蒼穹下,她只是一個小逗點,那么渺小,那么脆弱,那么無助。也許她在內(nèi)心有過無數(shù)次呼喊:我想歸去,我想歸去,但沒有回音。蔡文姬是堅強的。她像大草原上一棵既卑微又渺小但又充滿生命力的秋菊,沐浴著風沙,在秋風瑟瑟里倔強地生長著、盛放著。
在草原上渡過了漫長的12年,蔡文姬生了兩個孩子,她的生活雖枯燥但有了新的生命,她微笑了。但是夜晚,當草原上明月高懸,她遙望天空,又常想起故園。故園是她生生世世的眷戀,那里才是她安放靈魂的地方啊!
機會終于等來了。建安11年(207年),丞相曹操聽說了蔡文姬的不幸遭遇,派遣使者攜帶重金到匈奴贖回了蔡文姬,史稱文姬歸漢。這一年,蔡文姬35歲。
回歸故土,令蔡文姬欣喜,她卻不能帶兩個孩子一起回來。母子別離,她又如此心傷!胡笳聲亂,蔡文姬內(nèi)心充滿了哀怨、惆悵,念想初婚衛(wèi)公,于是拿起筆,寫下了令人嘆息欲絕的《胡笳十八拍》:
“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后漢祚衰。天不仁兮降亂離,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時。干戈日尋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煙塵蔽野兮胡虜盛,至意乖兮節(jié)義虧。對殊俗兮非我宜,遭污辱兮當告誰。笳一會兮琴一拍,心憤怨兮無人知。”這第一拍便字字血淚,讓人肝腸寸斷。
“戎羯逼我兮為室家,將我遠行兮向天涯。”“無日無夜兮不思我鄉(xiāng)土,稟氣含生兮莫過我最苦。”“雁高飛兮邈難尋,空斷腸兮思愔愔。”“身歸國兮兒莫之隨,心懸懸兮長如饑。”字字句句,飽含了她對故土中原與河東岸邑的思念,和她別子思子的無限悲痛。胡笳聲悲,哀響纏綿!
從此,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一首千古絕唱!它是蔡文姬用一生的悲愴抒寫的靈魂之曲!是一個女子在歷經(jīng)苦難之后淬煉出的一顆光華奪目的寶石!詩歌情感充沛,哀婉動人,流淌著詩人濃濃的感情,飽含著詩人熱烈的家國情懷,還有對和平生活的無限渴望。明朝人陸時雍在《詩鏡總論》中說:“東京風格頹下,蔡文姬才氣英英。讀《胡笳吟》,可令驚蓬坐振,沙礫自飛,真是激烈人懷抱。”
《胡笳十八拍》的文學價值自不必說,還富有珍貴的歷史價值,讓我們能透過煙塵看到那個時代的背影。
讀蔡文姬一生婚姻坎坷的凄涼故事,會讓人產(chǎn)生一種莫名的憂傷,她本是自然天成、不經(jīng)雕琢就可以美麗無比的玉璧,卻偏偏被歷史扔到火中灼燒,一個活潑潑的美少女,硬是被熊熊火焰燃燒成一個雕像。
還好,蔡文姬最后又三嫁給了陳留人董祀、一個小小屯田都尉,安穩(wěn)、幸福地渡過了后半生。
打開古琴曲《胡笳十八拍》聽了一遍又一遍,一次一次遙想蔡文姬坐在大漠煙塵中,像一朵微小的菊花,更像一尊經(jīng)過烈火焚燒的瓷器,浸潤著美麗的釉色,內(nèi)斂、溫潤,越來越美麗……
蔡文姬墓位于陜西省藍田縣,三里鎮(zhèn)鄉(xiāng)蔡王莊,村西約100米處,墓前有蔡文姬一尊雕像,屬陜西省重點人物保護單位。曹操思賢慕才,付出重金從匈奴贖回。不幾年病卒,葬于此地。墳?zāi)购芸赡苁呛笕烁鶕?jù)《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的情節(jié)建造的假墓冢。小說中的此一情節(jié),顯然是作者羅貫中文托蔡琰、曹操之名文學虛構(gòu)而成。1994年藍田縣建立了《蔡文姬紀念館》,紀念館門前左右明柱聯(lián):“幽怨胡笳千秋成絕唱,地留芳魂萬載土含香”。
附——
西魏大統(tǒng)十四年太上老君造像碑記
夫靈猷(you)玄寂,妙理超于象外;沖宗洪廓(kuo),神通□在 □思。至道二道,物殷□洞,大德不官,茲靡□沾,故萬像含暉以挺榮,眾形皎潔以被飾。是以真軌仰玄門而敷訓,圣范慕蠡(li)邈(miao)以演義,然后長迷□曉,□法津/求。或悟照于靈液。有漢獻帝四年,故使持節(jié)、鎮(zhèn)北大將軍、冀州刺史、陳留侯蔡伯皆孫等,啟原承胄(zhou)胤(yin)/自周姬分辟地命爵,武王封弟蔡叔汝南君,號曰蔡國,即筑上蔡城,因國字姓也。遠祖諱元,傅文所/美,聲被州邦,魏武帝寧朔將軍,渤海太守。次祖諱謨,識亮淵悟,出于自然,晉太初元年,征東將軍、六州/諸軍事、陳留太守、兗(yan)州刺史、司徒公。次祖諱定,蘊業(yè)衡街,器顯當時,劉聰麟嘉元年,征東將軍、平陽/太守、河北縣侯。七世祖諱洪,才佑世須,文繼前英,劉曜光初五年,冠軍將軍、關(guān)內(nèi)侯、平陽太守、豫州刺史、/太尉公。曾祖琰,名利簡素,望冠海華。家于因窘,流居魏邑。□□遷初,寓家河北,未幾厥齊,□時以□□/填運超輪。即于河陽街側(cè),置廟修祠。又蔡洪陛世孫,合邑□因慶□于□夏,□□□新,冠冕卒世,知真/無異趣,理無別僉(qian),□□心,造太上老君像,鐫(juan)飾并成,鏤(lou)彩供就。愿先背□亡永升常樂,居游神土。又愿/在生送眷屬,與時招祐,恒久而和,法界有生,普沾靈液。上追過去,俯尋未來,各□家資,良窳(yu)盡頑,窮形極/相,表真像于□□,妙圖若一,耀不二于神軀,翔虬(qiu)騰躍,景從盛焉。玄絕背后,淵涓蠖濩(huo hu)。經(jīng)云:大巧若拙,/自然成矣。故建太上老君石碑像,以資皇家回施,廟堂碑碣刊記□籍□形積銖(zhu)之重,歸功太祖,庶/欲追遠,順逆不遂。其詞曰:
“恢恢大道,寂寥匪思,湛然靡尋,廓矣虛凝,榮槁(gao)若歲,飾生維時,至教□□,□然□□,靈犀丙融,玄化漸/形,彧(yu)空演義,神范頤指。求或曉途,沉迷啟誠,真宗未遐(xia),若鄉(xiāng)隨聲。闡胄(zhou)昭姬,遠祖歸漢,德高響振,勢傾/朝野,咸遵令行。教□歲遠,萬古流訓。建德垂風,異境歸人。陳留封爵,□感以□。鎮(zhèn)遠揚威,奸回自賓,獻/可替否?淑質(zhì)丕融,弦引賢能,爵號徽崇,歷任□譽左司風。建碑廟庭,以顯順終,章德朗儀,永傳無窮。”
大魏大統(tǒng)十四年歲次戊辰四月壬戌朔八日己巳
(編輯 雪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