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孝資訊
德孝家園
了解關注
母 親 的 眼 淚
文/許剛(山西)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不知不覺又是一年。年關已近,年味漸濃。我不由自主的回憶起兒時過年的情景,想起母親的眼淚。
我們姐弟四人,一入臘月,母親就開始張羅給我們做新衣服和新鞋子。那是一個物資比較匱乏的時代。外罩是新的,但棉褲、棉襖,是把父母親或者親戚穿舊了的單衣洗一洗,糨一糨,裁剪成合身的面料,然后用紡織的粗布做里子,把套子彈一彈,把稀缺的棉花也彈一彈,兩者揉合在一起。盡管舊點,但也暖和。那時的糧食,油,以及棉花都是由生產隊給社員分配的。到飯店吃飯要掏糧票,去商店買塊布,要有布證。
有一年,奶奶病了,家里的勞力又少了一個。全家人拼死拼活,但到年底還是欠款戶。因為,掙工分不夠,就沒有生產隊的分紅。特別讓我至今都不能忘記的是分不了糧食,油,以及棉花。我們過年的新衣服也就泡湯了。我和兩個姐姐年齡大了,雖然也覺得委屈,但還是懂得體諒爹娘的不易。可是,弟弟還小,他就哭鬧不休。母親只好從三爺爺家借了3斤棉花,給弟弟做了新棉褲,棉襖。我看到母親在昏暗的煤油燈下,熬了一個通宵,也給我和兩個姐姐做好了三雙棉鞋。我永遠忘不了母親的眼淚,浸濕了我的被角,滴在我的臉上。母親總覺得虧欠我們的。
在那個年代,人們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熱情高漲,思想覺悟也達到空前高度,學雷鋒小組隨處可見,做好事不留名,已成為時代風尚。那個年代,雖然物資不是很豐富,但人情味,年味都很濃。現在是信息時代,經濟社會,互聯網讓人情味,年味卻變淡了。
如今,人們的生活大變樣,如同芝麻開花節節高。改革開放四十年,國家強大了,家鄉巨變了。告慰母親我們不用再為吃喝穿戴發愁了。我們正在大步邁向全面小康的路上。
作者簡介:
許剛(神采飄逸),筆名亦復,山西芮城人。自幼愛好文學,喜歡寫作。運城地區民間文學藝術協會會員,運城市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精短文學學會會員,望月文學雜志特約作家,武漢大地草根文學有限公司叢書編委會特約作家。
(編輯 鳳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