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孝資訊
德孝家園
了解關注
《皇帝內經》素問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上古,指遠古時代。天真,指先天稟賦的真元之氣。本篇著重討論養生長壽的意義和方法,以及腎氣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作用,并以真人、圣人、至人、賢人為例,說明不同養生方法的不同效果。 《黃帝內經·素問》第一篇 天道,國運,人生死,兒莫戲。 ==原文==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問于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邪?將天數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 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 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 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 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 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 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 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 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鬢頒白。 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 八八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 則齒發去。 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 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發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余也。此雖有子,男子不過盡八八,女子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帝曰 :夫道者年皆百歲,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陰陽,調于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于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于世,被服章,舉不欲觀于俗,外不勞形于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譯文== 從前有一位黃帝,生下來就十分聰慧與眾不同,三歲時已經能說會道,十歲時對周圍事物有很強的的理解力,長大后誠樸又敏達,到成年時當上天子。他向天師岐伯請教道:“我聽說上古時代的人,年齡都能活到一百歲,而且行動還沒有衰老現象;現在的人,年齡才到五十歲,行動就已經衰老了,這是時代變遷的呢?還是現在人違背了養生規律造成的呢?” 岐伯回答說:“上古時代的人, 大都了解養生的道理,所以能效法于陰陽之道,并采用各種養生方法來保養身體,飲食有節制,作息有常規,不輕易使身心*揮,因而能夠使形體和精神協調,活到他們應該到的壽數,到一百歲以后才去世。現在的人就不同了,把酒當作漿水一樣縱飲無度,經常沉迷于荒亂的生活中,乘著酒興縱意房事,因過度色欲而耗竭精氣,造成真元敗散。正是由于不懂得要保持旺盛的精氣,經常過分使用精神,貪圖一時的快意,背棄了養生的樂趣,生活全無規律,所以才到五十歲就衰老了。上古的圣人經常教導他的人民:對一年四季中的各種病邪,要根據節氣的變化而謹慎躲避;同時在思想上要安閑清靜,不貪不求,使體內真氣和順,精神內守,這樣,疾病又怎么會侵襲你呢?所以那時的人都能心態安閑少欲望,心境安定不憂懼,形體勞動而不疲倦,真氣從容而順調,每個人都感到自己的愿望得到了滿足,所以都能以自己所食用的食物為甘美,所穿著的衣服為舒適,所處的環境為安樂,不因地位的尊卑而羨慕嫉妒,這樣的人民才稱得是樸實。對這些樸實的人民來講,嗜欲又怎能干擾他們的視聽,淫亂邪論也不能擾亂他們的心態,無論是愚笨的、聰明的、或者是有才能的、能力差的,都能追求內心的安定,而不汲汲于外物的獲得或喪失, 所以能符合養生之道。因此,年齡都超過一百歲,但行動不顯衰老,是因為他們全面掌握了養生之道,才能避免身體受到傷害的緣故啊。” 黃帝問:“人年紀老了就不能生育,這是因為精力枯竭了呢?還是自然生長發育的規律的必要結果呢?” 岐伯說:“人的生理過程:女子到七歲,腎氣已經充盛,牙齒更換,頭發生長;十四歲,天癸發育成熟,任脈通暢,太沖脈旺盛,月經按時行動,所以能懷孕生育;二十一歲,腎氣充滿,智齒長出,生長發育期結束;二十八歲,這是身體最強壯的階段,筋肉骨骼強健堅固,頭發長到極點;到了三十五歲,身體開始衰老,首先是陽明脈衰退,面容開始枯焦,頭發也會墮脫;四十二歲,上部的三陽脈衰退,面容枯焦槁悴,頭發開始變白;到了七七四十九歲,任脈空虛,太沖脈衰微,天癸枯竭,月經斷經,所以形體衰老,不再有生育能力。男子到八歲,腎氣充實起來,頭發開始茂盛,乳齒也更換了。十六歲時,腎氣旺盛,天癸產生,精氣滿溢而能外瀉,良性交合,就能生育子女。二十四歲,腎氣充滿,筋肉骨骼強勁,真牙生出,牙齒長全,生長發育期結束。三十二歲,這是身體最強壯的階段,筋骨粗壯,肌肉豐富。到了四十歲,腎氣開始衰退,頭發脫落,牙齒開始枯槁,四十八歲, 人體上部陽明經氣衰竭,面容枯焦,發鬢斑白;五十六歲,肝氣衰,筋脈搏活動不便;到了六十四歲,天癸枯竭,精氣少,腎臟衰退,形體衰憊,牙齒和頭發脫落。腎是人體中主管水的臟器,能接受五臟六腑的精氣而貯藏起來,所以只有五臟旺盛,腎臟才有精氣排泄。現在的年紀大了,五臟都已衰退,筋骨懈怠無力,天癸也完全枯竭,所以發鬢斑白,身體沉重,步態不穩,不再有生育的能力。” 黃帝又問:“有的人年紀已經很大,但仍然還能生育子女,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說:“這是因為他先天稟賦超常,氣血經脈能保持通暢,而且腎氣有余的緣故。不過,這種人雖然能較長時間保持生育能力,但一般男子不會超過六十四歲,女子不會超過四十九歲。到這個時候,天地所賦與的精氣都已竭盡,也就不再有生育能力了。” 黃帝說:“那些掌握了養生之道的,年齡超過一百歲,還能不能有生育能力呢?” 岐伯回答說:“掌握了養生之疲乏的人能延緩衰老,保持肌體的旺盛,年壽雖然已高,仍然有生育能力” 黃帝說:“我聽說上古時代有一種叫真人的,他能把握天地自然變化之機,掌握陰陽消長之要,吐故納新,保養精氣,精神內守,超然獨立,肌肉形體,永遠不變,所以能與天地同壽,永無終結。這是因為契合養生之道,因而能夠長生。中古時代有一種叫至人的,他有淳厚的道德,并懂得一套完整的養生方法,能應和于陰陽的變化,調適于四時氣候的遞遷,遠離世俗的紛擾,聚精會神,悠游于天地之間,視聽所及,達于八荒之外。這是一類能增益壽命而自強不息的人,可以歸屬于真人。其次有稱作圣人的,安處于天地間的和氣,順合于八風的變化,讓自己的嗜欲喜好同于世俗,也就不會產生惱恨的情緒,行為并不脫離世俗,但舉動又不受世欲牽制。在外不使形體過度勞累,在內不讓思想有所負擔,務求精神安逸愉悅,以悠然自得為已功,形體不會衰憊,精神不會耗散,也可以活到一百歲。其實有和作賢人的,他以天地為法則,觀察日月的運行,分辨星辰的位置,順從陰陽的消長,根據四時氣候的變化來調養身體。希望追隨上古真人,以求符合于養生之道。這樣,也能夠使壽命延長到一定的限度。”
==解析== 《素問·上古天真論》對人體功能維持的四個方面做出了指導:意識訓練、食物訓練、生活習慣訓練、工作習慣訓練。就目前人類能力而言,這種訓練是提升人體功能的唯一可靠途徑。心身健康指導專家應挖掘其科學內涵,制定具體操作手段,直接用于改善更多當代中國人的生存質量。
一、心身健康研究以功能衰退與否為核心 依照先秦作品的一般原則,首起一段為全文核心。《素問·上古天真論》首起問題就是關系功能衰退的:“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這提示全篇的核心在于探討人體功能衰退問題。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體受到的呵護越來越多,但是隨之而來的功能衰退問題也深刻影響到中華民族的生存質量。衛生條件不斷改善之后,過敏患者迅速增多已經成為世界性的問題,這種情況也反應到中國。而營養指導偏離民族習慣造成肥胖、糖尿病、甲亢、痛風的人數迅猛增長,使代謝功能衰退問題日益突出。這就是正被行為研究者普遍關注的問題:當我們按照美國的營養學改造了自己的飲食結構之后,我們處理高脂肪、高蛋白的遺傳能力會顯得有些不足,而處理碳水化合物的遺傳能力卻得不到應有的發揮,這會引發很多嚴重的后果 。劍橋大學學者的調查顯示,在糖尿病增長率最高的美國,歐洲移民發病率實際上沒有明顯變化,而引起發病率總數變化的主要是來自中國和印度這樣的傳統農業國的移民 。 《素問》對人體功能衰退問題的探討,正可以啟迪我們今天維護人體功能的原則和方法。 二、 人體功能發揮是其得以維護的根本原則 直到目前人類能力而言,人體生理功能只能在功能的正確發揮中維護存在。《素問·上古天真論》中關于人體功能維護的原則和方法,對今天指導中華民族的心身健康,仍然具有時效性。 人體功能維護的總的原則是遵守生命規律,而不是非生命的物質運動規律。原文對這一原則的描述為:“法于陰陽”。《易傳·系辭上》有“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論述,又說“生生之謂易”。 中國古代主流生命哲學的一貫性表現為,《易傳》的思想始終與中醫思想互相作用,與《黃帝內經》融為一體,成為指導中國人心身健康的工具 。 《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人體功能的正常存在是健康和長壽的條件。原文:“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這里的德,是古代對正常功能作用的描述概念。人體功能沒有失去平衡,全面存在,生命和健康就沒有喪失的危險。 人體各種功能存在而不喪失的前提又是生命的各種運動能夠不斷進行。如原文所說:“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功能發揮、功能訓練是功能存在和改善的正確途徑。而試圖通過光學的、電學的、化學的、基因學的技術來直接提升人體生理功能,而 不是考慮人體在任何過程中的某種訓練,對增強人體功能來說都沒有找到任何有價值的事實來證明。真正的科學必須接受如此人體訓練之后功能會得以提高的事實。 三、人體功能維護的方法只有功能訓練 《素問·上古天真論》對人體功能維持的四個方面做出了指導,實際上也就指出了人體生理功能維持所必須進行的四個方面訓練:認知(意識訓練)、飲食(食物訓練)、起居(生活習慣訓練)、工作(工作習慣訓練)。 (一)理論認知與健康實踐需要吻合 如果對自身健康問題缺乏理解,就會增加焦慮產生的機會或者加重焦慮程度 。患者內心對疾病及康復方式的合理性確認,無論這些被確認的內容是否完全正確,都會緩解他們的內心焦慮。原文要求的“和于數術”,正是古代人建立心身和諧的必要條件。“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正是要醫學信仰與健康行為保持一致性,避免心身矛盾。對生命規律的尊重還表現為對人體能力的準確估價和對自然變化過程的認可。“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說明環境有人體不可抗拒的力量存在;“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耶?將天數然也?”然后是對生、長、化、收、藏各年齡段的描述,充分反應了《素問》對生理自然變化的過程的尊重。
(二)尊重飲食習慣與食物控制 《素問·上古天真論》原文:“食飲有節”。有節,即隱含了一個命題:飲和食都是必須的。《素問》中說明中華民族傳統的食物結構是五谷、五蔬、五果、五畜(畜肉)。這與游牧民族以肉食為主的傳統有著顯著區別。所以,不能用其他民族習慣下的營養指導來規范中華民族的生活。有節,一個明確的命題就是要節制,不要完全放縱自己的食欲。“美其食”,就是要以傳統的食物為美,支持和享受傳統的食物結構。 “適嗜欲于世俗之間”此言不要創造與習慣不符合的營養方式,而是要在尊重習慣的基礎上調整。所以原文:“行不欲離于世”。 (三)生活起居管理 《素問·上古天真論》原文:“起居有常”這里的常有常規的含義。也就是要按照正常范圍、限度來安排起居。如果超越了這樣的限度,比如過度休閑,過度懶惰,都可能導致肌肉松弛甚至身懶體乏;如果過度緊張、興奮,則可能導致失眠,甚至出現精神障礙。“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是說不過分。“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這是說精神狀態要與實際生活狀態吻合。 (四)工作習慣管理 《素問·上古天真論》原文:“不妄作勞”。不妄,強調 對客觀的尊重,也表明自我控制的能力。所以,《易傳·彖》說:“無妄,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內。”人只有充分的勞作,才能獲得健康的心身。但這勞作也是要有自我節制的,需要進行自我控制。勞作的時候,要讓人體運動系統興奮,而不是疲倦。 “外不勞形于事”就是“形勞而不倦”。 生理功能錯誤發揮將會與不發揮一樣導致功能衰退。《素問·上古天真論》原文:“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 四、心身健康的三個目標 (一)飽滿的精神狀態 《素問·上古天真論》原文所說“精神內守”,是指飽滿的精神狀態。對這類精神狀態的描述有三個不同程度:“獨立守神”、 “積精全神”和“精神不散”。前兩個程度是精神不斷飽滿、精力越來越充沛的情況,因此很難做到;第三種情況是要人的精神不渙散,這雖然是描述圣人的狀況,但一般人是可以做到的,問題僅在于一般人是否也能夠自覺遵守自然的法則。 (二)良好的軀體運動能力 《素問·上古天真論》原文所說“肌肉若一”,是指人體運動系統功能的一種良好狀態。對這類運動系統狀態的描述有三個不同程度:“動作不衰”、 “形體不敝” 和“形勞而不倦”。動作不衰,是指身體輕盈,動作準確;形體不敝,是指身體沒有呈現出松弛和衰老的狀態;形勞而不倦,是指體力充沛和能夠快速恢復疲勞。 (三)心身運動的和諧 《素問·上古天真論》原文所說“形與神俱”,是指心身運動的一種和諧狀況。“能形與神俱”,能,使之做到的意思。這是一種心身健康的最高境界,需要充分的條件才能做到:“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 結論:《素問·上古天真論》對人體功能維持的四個方面做出了指導:意識訓練、食物訓練、生活習慣訓練、工作習慣訓練。就目前人類能力而言,這種訓練是提升人體功能的唯一可靠途徑。即使未來科學得到了發展,其理論也必須容納這種訓練有效性的事實。否則那些理論無論多么富有時代感,仍然是錯誤的 。所以,應立即加強傳統心身健康指導方式的可操作性研究,以提升更多中國人的生存質量。
本文鏈接:www.8-jie.com
(責文編輯: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