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视频小说,女被男啪到哭的视频网站,色哟哟欧美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毛片,欧美狂猛专区,日本色区

晚清亂世中的東塾學派(圖)

2012-10-17-15:50[來源:德孝網][作者:管理員][瀏覽量:2194]

晚清亂世中的東塾學派(圖)

陳澧,世稱東塾先生,是廣東近代學術史上的重要人物。早在19世紀80年代,張之洞即有“庶幾從此東塾學派流衍中原”之說。陳澧講學粵東數十年,弟子眾多,重要者包括桂文燦、趙齊嬰、胡伯薊、陶福祥、陳樹鏞、汪兆鏞、徐灝、文廷式、于式枚、梁鼎芬等。其學術影響一直持續到民國以降。

陳澧以漢學為宗,但不囿于門戶之見,不排斥宋學,錢穆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對陳澧主張漢宋調和的思想頗為欣賞。

今年是陳澧誕辰200周年,了解其學術思想及生平事跡是對其最好的紀念。

早年受惠于學海堂

廣州海珠區北京路一帶,有一處地名為木排頭,宋代此處為珠江岸邊,因常泊木排而得名。陳澧故居就位于這一帶,可惜在民國時被火燒毀,如今已不見痕跡。

陳澧先世為浙江紹興人,六世祖宦于江寧,祖父一代遷居廣東,至陳澧占籍為番禺人。1810年3月,陳澧出生在廣州城木排頭。陳澧7歲入私塾,學習論語、唐詩等,他自幼聰敏,9歲時已能寫詩作文。10歲父親去世,始讀家藏《通鑒》,“日課一卷,一年而畢”。

陳澧并無顯赫家世與家學淵源,他之所以能成為大家,主要得益于廣東方興未艾的學術氛圍。晚清廣州書院風行,他先后在羊城書院、粵秀書院、越華書院讀過書,道光十四年(1834),陳澧入南粵著名書院學海堂為專課生。

著名學者阮元嘉慶二十二年(1817)任兩廣總督,他繼在杭州創建詁經精舍之后,于道光五年(1825)在廣州城北越秀山創辦學海堂,這是晚清又一個以專重經史訓詁為宗旨的書院,對廣東學術有開創之功。學海堂只設學長,不設山長,因為山長不能多設。他選定8位通古博今的學者擔任學海堂學長,他說:“此堂專勉實學,必須八位學長各用所長,協力啟導,庶望人才日起。”陳澧入學海堂之前,就與學海堂學長曾釗、吳蘭修等人有交往,入學海堂后,他更是勤勉學習,深得其弘揚漢學的精髓,并堅持漢宋并舉,從而更加有力地推動了廣東漢學研究。道光二十年十月,陳澧被聘為學海堂學長,并居此位達27年之久,以至桃李遍地,蔚為東塾學派,從而達到了阮元冀望“人才日起”的目的。陳澧對阮元十分崇敬,他于1841、1844年先后兩次在揚州拜見阮元,并請其為“憶江南館”題匾。

       晚清亂世中的東塾學派(圖)

放棄科考正途專攻學術       

那個年代,科考幾乎是學子晉升的唯一出路。陳澧14歲開始走上漫長的科考道路,于道光三年首應童子試。道光六年考取縣學生員,第二年恩科第一,時與順德縣盧同伯、南海縣桂文耀、同邑楊榮緒有“四俊”之稱。道光十一年舉優行貢生,十二年中舉人。

陳澧很想通過科舉考試實現經邦治國理想,他稱自己“處則師陶(淵明),出則師陸(贄)”,但不幸的是,自道光十三年至咸豐二年(1833~1852),他先后7次進京參加會試,均名落孫山,前后歷時19年之久。

雖然7次應會試都以落第而歸,但陳澧還是有兩次出仕的機會。清乾隆以后定制,三科以上會試不中的舉人,挑取其中一等的以知縣用,二等的以教職用。道光二十四年第五次落榜后,陳澧被選授河源縣訓導,他赴任僅兩個月便請病假回家;咸豐六年第七次會試落榜后,他又被揀知縣到班。但正是這個時候,他徹底放棄了出仕的念頭。他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讀書三十年頗有所得,見時事之日非,感憤無聊,既不能出,則將竭其愚才,以著一書,或可有益于世。惟政治得失未嘗身歷其事,不欲為空論,至于學術衰壞關系人心風俗,則粗知之矣,筆之于書,名曰《學思錄》。”

陳澧還在信中感慨:“然天之生才使之出而仕,用也;使之隱而著述,亦用也。”他在關鍵時刻終于參透了社會,認清了自己,他放棄仕途,潛而著述,是嶺南文化的一大福份。

東塾讀書自成一體

陳澧博學多才,對天文、地理、歷史、數學、詩文、樂律、文字學、書法均有造詣,他曾先后向張維屏學詩、向侯康學史、向梁漢鵬學數學。其中尤以對廣州方言和音韻的研究成果卓著,其所著《廣州音說》論述廣州方言的特點及其源流,陳澧認為,廣州方言的音調合于隋唐韻書切語,因為“千余年來中原之人徙居廣州,今之廣音,實隋唐時中原之音。”他早年著作《切韻考》,用雙聲、迭韻剖析切韻法,把雙聲分為40類,還把全部漢語語音列表定位。《切韻考》影響巨大,被梁啟超稱為“絕作”。

陳澧研究《水經注》,著有《水經注西南諸水考》,糾溫水、浪水、若水、淹水、沫水、青衣水、葉榆水、存水等水系地理狀況誤說。他著《申范》,考證出《后漢書》作者范曄謀反被處死是一起冤案,在史學中獨樹一幟。他考證漢代“三統歷”,著有《三統術詳說》。

陳澧曾以9年時間著述《漢儒通義》,論證漢學與宋學門戶之見毫無依據,提出不能以訓古和義理來衡量學術上的分野,主張打破門戶之見,漢宋互為補充,各取所長。

陳澧著作中,影響最大的還是《東塾讀書記》。《東塾讀書記》原名《學思錄》,仿顧炎武《日知錄》形式,為讀書札記,對經、史、子及前代文字學著作作全面、系統的考證和論述。該書前后花去陳澧30年時間,是陳澧研究儒家經典的專門著述,也是奠定其本人學術地位的巨著。現代學者傅斯年對這部書很重視,曾把它列為青年學生了解清代學問的入門書。

掌菊坡精舍創東塾學派

學海堂開粵東學術之風,而菊坡精舍則再進一步凝成東塾學派。菊坡精舍是繼學海堂之后廣東漢學的第二個重要基地。

同治六年(1867),廣東巡撫蔣益澧、鹽運使方浚頤撥款在越秀山建筑菊坡精舍,聘陳澧為山長。菊坡精舍距學海堂不遠,陳澧此時仍兼學海堂學長。菊坡精舍辦學宗旨與學海堂無異,但不同的是,學海堂有八位學長,沒有正規的講課授業,而菊坡精舍只一名山長,其考課數量增加,加強了對學生學業的督促,陳澧顯然是要借這方舞臺施展自己的教育才華。

陳澧在菊坡精舍講學,以學術為重,而并不急于科學功名,他對科舉提出批評改良意見,對八股制藝尤其不滿。首批聽講的學生約50人,都是各州縣選拔的高才生及粵秀、越華、閨羊城三書院的肄業生。他著有《與菊坡精舍門人論學》,即是向學生傳授自己的讀書體會和治學方法。晚清學風浮躁,很多學者難以靜下心來通讀一部經書,陳澧主張“人通一經之學”,每個學生專治一經,從章句開始,積久必成學業。

陳澧認為政事由于人才,人才由于學術,主張建立完善的學術道德與學術規范。他任菊坡精舍山長15年,培養成材的學生很多,“士人出其門者,率知束身修行,成就甚眾”。我們可以略舉數例:文廷式,曾任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于式枚,曾任禮部侍郎、郵傳部侍郎、學部侍郎、國史館副總裁;梁鼎芬,曾任翰林院編修、湖北按察使;汪兆鏞,曾任學海堂學長;譚宗浚,曾任翰林院編修、四川學政……

陳澧還主持編印《菊坡精舍集》,匯集菊坡精舍學子優秀課卷,以嘉惠后學。 

                        晚清亂世中的東塾學派(圖)

理性對待西方科技                        

陳澧生活在晚清亂世,西學東漸,西人東進,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陳澧飽受學術失守、戰亂流離之苦。而作為經世致用的學者,他并沒有抱殘守缺,固步自封,而是以一種開放的心態面對現實。陳澧也是最早“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一份子。

魏源《海國圖志》問世不久,陳澧即作《書〈海國圖志〉后呈張南山先生》,指呈其得失,與張維屏共同探討。學者朱維錚認為:陳澧“是嶺南學者中最早對林則徐外交政策持批評態度的,也是最早對魏源《海國圖志》進行可行性研究的”。他認為魏源著作中“最可議者莫如《議攻》篇‘以夷攻夷’之說也”,指出這種策略建立在對夷情不明基礎上,實行起來有害無益。

道光二十七年(1847)魏源來粵,陳澧與其相晤,詳加探討。陳澧曾回憶:“后數年,魏君來粵。余以此書所說質之。魏君大悅,遂定交焉,并屢改《海國圖志》之書。其虛心受言,殊不可及也!”

陳澧雖然視鐘表、呢絨、鼻煙等為禍國殃民的“奇巧玩物”,但他總體上并不排斥西方的科技,并不反對中國人出使西洋,學習西方文化,他還固執地認為西方文化源于中國。我們今天看來,陳澧的一些觀點自相矛盾,滑稽可笑,但在當時他已算開明一派。

同治四年(1865),陳澧應兩廣總督瑞麟、廣東巡撫郭松燾之聘,與學生趙嬰齊測繪廣東省全圖。他們搜集大量資料和數據,繪制成《廣東圖》20卷及資料詳盡的《廣東圖說》90卷,這對了解省情、研究地域文化頗有益處。(夏和順 來源:深圳商報) 

本文鏈接:www.zhongguodexiao.com

                                                  (責編:孫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