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孝資訊
德孝家園
了解關注
在繁忙的現(xiàn)代生活中,人們有時難免會感到紛擾不安,面對困難境遇,該如何尋得內(nèi)心的安頓?8月14日,著名國學研究專家、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傅佩榮來深參加“招商證券首屆企業(yè)文化月”活動,在深圳黨校學苑賓館報告廳為現(xiàn)場數(shù)百位聽眾帶來了題為《穿越五千年——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人生智慧》的講座,分析中國傳統(tǒng)文化儒道智慧對現(xiàn)代生活的意義。
這是一場長達6個多小時的講座。在講解儒家思想時,傅佩榮指出,儒家注重人文主義,將人的價值放在首位;儒家也注重真誠,讓人的情感由內(nèi)而發(fā)。在講述道家思想時,傅佩榮用老子的至理名言來映射人生道理,用道家的“孝順六境界”來透視對父母的孝道,并從中引申出道家的思想精髓。
傅佩榮認為,現(xiàn)代人既要學習儒家真誠待人的理念,也要學習道家外化而內(nèi)不化的思想。“學習儒家,讓人很自信,學習道家,讓人很自在。”
在講座中,傅佩榮站在中西文化至高點上詮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意義,視野遼闊深遠。他語言幽默、條理清晰,把國學講得生動而又貼近生活。直至講座結(jié)束,許多聽眾還沉浸在濃厚的學術氛圍之中,津津樂道國學觀點。
“人性向善”使快樂由內(nèi)而發(fā)
講座一開始,傅佩榮就講了一個關于孔子的故事:“孔子曾在魯國做了5年官,有一天下朝回家,家人跑來報告說馬廄失火燒了。孔子聽后只問‘有人受傷嗎’,而沒有問馬的損失。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感覺到很不可思議”。
在古代,封建社會有階級的,既然是馬廄失火,那么誰最容易受傷?肯定是像馬車夫、工人與傭人等來自社會低層的老百姓。傅佩榮認為,這些低層民眾在古代社會的人權沒有得到保障,他們的生命是“不值錢”的。但是孔子偏偏只問“有人受傷嗎”,這可以看出儒家文化中強調(diào)的人文思想。“在孔子看來,人人都是平等的。”
傅佩榮指出,“人之初,性本善”這句出自《三字經(jīng)》里的經(jīng)典語句在當下令人朗朗上口,而“性本善”的思想也被人認為是孔孟思想的產(chǎn)物,不過,傅佩榮并不認同這一觀點。在他看來,這句話不是孔子說的,也不是孟子說的,而是宋朝的學者朱熹的觀點。南宋末年編的《三字經(jīng)》,依附的是當時最流行的朱熹思想,所以就把這句話作為首句。現(xiàn)在看來,這句話其實是對孔孟思想的誤讀。
在傅佩榮看來,儒家思想真正要強調(diào)的是“人性向善”。“‘向’代表力量,力量來自于真誠,你只要真誠就有力量由內(nèi)而發(fā),見了父母自然愿意孝順,見了老師自然愿意尊敬,見了朋友自然愿意講道義,這叫做由內(nèi)而發(fā)的力量。”傅佩榮說,只要做到“人性向善”,快樂也由內(nèi)而發(fā)。因此,儒家不講將來的報應,而是看重當下最直接的報應。
傅佩榮認為,必須把“善”建立在人與人之間充分溝通交流的基礎之上,并且這種溝通又必須建立在真誠相待的基礎之上,即符合對方要求和期許并且遵守社會規(guī)范。“任何兩個人的感情好到一個時候就要找到一個穩(wěn)定的模式,以便長期維持。不要幻想越來越好,沒有感情是越來越好的,好到一個時候就要穩(wěn)定,就要長期維持。”
談及儒家思想對現(xiàn)代人的啟示,傅佩榮說,首先要約束自己的行為,其次是在當別人犯錯誤是時要懂得寬恕別人,再次是在物質(zhì)消費方面要盡量節(jié)儉,最后是對待自己的祖先和神明要懂得尊敬。
以道為本源解除心靈焦慮
傅佩榮指出,老子的修養(yǎng)方法是虛與靜,并由此孕生智慧,可以“觀”天地萬物的真相,然后肯定“道”是究竟真實。“如果以道為本源,則人生的困境與虛無之惑,就可以化解于無形。”傅佩榮說,人們可以借助道家思想理解真實、體悟智慧,超越生命的苦難,并比對現(xiàn)代社會情境,解除對所謂成功、快樂的心靈焦慮。
對于“道無所不在”的文化特色,傅佩榮從四個角度進行了闡釋:首先是為了因應天下大亂,意圖徹底解釋及解決人的生命問題;其次是試圖跳脫“人中心”的思考模式及價值判斷,轉(zhuǎn)而把握究竟真實;再次是通過以道代天來顯示革命性,認為“與其修德,不如覺悟”只適合“老者、失意者、智者”;最后是由此化解虛無主義的危機,并且開啟了從真實到美感的途徑。
傅佩榮在談論到人的生命結(jié)構時說,生命包括有形可見的身體,以及可以思考及算計的心智,還包括由心齋而展現(xiàn)的精神。傅佩榮表示,莊子極為珍惜精神,常以“靈臺”、“真君”稱之。由此可知,學習莊子不能光靠閱讀與理解,還須進行具體的修煉,不然只能在名相中打轉(zhuǎn)。
對于道家文化的現(xiàn)代啟示,傅佩榮將其感慨為與自己要“安”、與別人要“化”、與自然要“樂”、與大道要“游”。
在講座的最后,傅佩榮概括了儒道文化對現(xiàn)代人的意義:“一個人內(nèi)在的空虛與茫然,主要原因就是忘記與自己的靈魂互動,使生命碎裂而無法整合。”
本文鏈接:www.zhongguodexiao.com
(責編:孫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