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孝資訊
德孝家園
了解關注
國學問答
佛山羅先生問:
我在讀大學時學習理工科,畢業(yè)后從事企業(yè)管理工作。在工作中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遠遠不夠用,很想學一點對提高修養(yǎng)有用的知識。最近看了幾期《廣州日報》刊登的《國學》版,覺得很受啟發(fā),產(chǎn)生了學習國學的想法。前幾天買了一套《四書》,準備認真讀一讀。我雖略懂古文,但對國學一知半解,不知從何下手閱讀經(jīng)書,請指教。
答:《四書》是儒家的經(jīng)典書籍,包括《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大學》和《中庸》本是《小戴禮記》中的兩篇文章,據(jù)傳《大學》的作者是曾參,《中庸》的作者是子思。南宋光宗紹熙元年(公元1190年),著名理學家朱熹將《小戴禮記》中的《大學》和《中庸》兩篇抽出來,與《論語》、《孟子》匯集到一起,作為一套經(jīng)書刊刻問世。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出版后,成為宋朝以后直至清朝影響中國社會最深最廣的一套經(jīng)書。
對于閱讀《四書》的次序和要求,朱熹的《朱子語類》中有一段話說得很明白:“某要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guī)模,次讀《論語》,以立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fā)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大學》一篇,有等級次第,總作一處易曉,宜先看。《論語》卻實,但言語散見,初亦難看。《孟子》有感激興發(fā)人心處。《中庸》亦難讀,看三書后,方宜讀之。”朱熹這段話的意思是,讀《四書》有先后次序,應先讀《大學》,再讀《論語》,然后讀《孟子》,最后讀《中庸》,這個次序既考慮到《四書》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又考慮到《四書》理解上的難易程度。所謂“定其規(guī)模”就是定下三綱領、八條目的修己治人的思想規(guī)模;“立其根本”就是打下儒學的理論基礎,“觀其發(fā)越”就是理解儒家學說的進一步發(fā)揮;“求古人之微妙處”就是探索古圣人“微妙而難見”的道心。
宋朝理學名家程頤和程顥也認為《大學》是儒學的入門讀物。二程說:“《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于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而《論》、《孟》次之。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
朱熹還把《大學》視為無所不能容納的“綱領”,他說:“先通《大學》,立定綱領,其他經(jīng)皆雜說在里許。通得《大學》了,去看他經(jīng),方見得此是格物致知事,此是正心誠意事,此是修身事,此是齊家、治國、平天下事。”(鐘葵)
本文鏈接:www.zhongguodexiao.com
(責編:孫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