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孝資訊
德孝家園
了解關注
8月20日,由中國孔子基金會《儒風大家》雜志主辦的第二屆《儒風大家》國學沙龍在濟南舉行,著名學者、央視“百家講壇”著名主講鮑鵬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希望孔子進入到生活的細節中,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媒體上。”
■談弘揚儒學沒文化就沒有話語權
鮑鵬山20日在濟南演講的主題是“在這里重拾中國精神”。鮑鵬山認為,當下我們提出“重拾中國精神”,現在出現了國學熱和孔子熱,說明傳統文化的弘揚有了一個比較好的契機,“中國目前的國際地位在大大提升,經濟力量排位比較靠前。但一個國家真正的強大并不僅僅是其經濟、軍事力量的強大,而是其文化的強大,你有先進的文化,能夠提供給這個世界好的價值觀,給目前世界遇到的問題提供解決的辦法,你才算強大了。”
鮑鵬山認為,中國目前雖然相對強大,但在世界上的話語權還不夠大,正是弘揚儒學重拾中國精神的契機,“文化先進了,才有話語權。”
■談精神世界儒學非宗教有宗教作用
有一種觀點認為,西方社會有宗教信仰,中國宗教信仰相對少。對此,鮑鵬山認為,西方人的精神世界建構是去教堂,他有宗教信仰。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建構靠讀書,從書里尋找修身的道理。“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儒學不是宗教,但部分卻起到了宗教的作用。”
對于中國宗教文化的相對缺乏,鮑鵬山說,這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有關系,“中國傳統文化形成于黃河流域,那里物質貧乏、生活艱辛,容易形成理性的精神。對于傳說,中國史學一是不記載,二是進行理性化改造。所以中國傳統文化中較多的是史官文化,老子、孔子都是史官,孔子首先是一個歷史學家。”
■談文化的作用儒學提供共同價值觀
對于現在的傳統文化熱、儒學熱,鮑鵬山認為,大家提到儒學和傳統文化,首先問儒學能夠給我帶來什么,想當然地認為儒學是一種手段,這是非常錯誤的,“儒學是一種理想,是一種目標,但不是實現目標的工具。”鮑鵬山舉例說,儒學的理想是讓人過一種體面而有尊嚴的生活,在這個過程中,儒學提供了一種價值觀,“儒學不是保證讓人做好事,而是讓人知道什么是好事;儒學也不是讓人做壞事,而是讓人知道什么是壞事。”
鮑鵬山說,儒學不僅提供價值觀,而且提供一種共同的價值觀,“中國古話講‘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原因是政治,因為政治訴求不同,所以要分;分久必合的原因是文化,因為這個民族有共同的文化和價值觀。文化的作用,就是讓單個人成為好人,讓一群人成為一個民族。”
本文鏈接:www.zhongguodexiao.com
(責編:孫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