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孝資訊
德孝家園
了解關注
在機運工區,三件看似普通的裝置正引發參觀者的驚嘆:巴掌大的煙霧試驗裝置噴出可控煙柱,精準觸發膠帶輸送機保護系統;僅重25公斤的檢修小車穩穩托起200公斤的斷路器;給煤機倉口的顯示屏上,煤位曲線隨倉位變化實時跳動……這些由工區職工自主研發的“土裝備”,累計創造經濟效益20萬元,破解了困擾多年的安全監測、設備檢修、煤倉管理三大難題,用“小切口”撬動了“大變革”。
膠帶輸送機煙霧保護試驗裝置:讓“救命系統”不再“盲測”
“以前測試煙霧保護,得登高用手動試驗‘土辦法’,既不安全又費時。”提起膠帶輸送機的煙霧保護系統測試,工區區長朱聿順心有余悸。傳統測試方式存在試驗結果不可靠、觸發不精準等問題,且登高作業存在安全隱患。
轉機出現在2023年3月。電工班班長孫鷹在維修煙霧傳感器時突發奇想:“能不能造個煙霧試驗桿?”攻關小組用半個月時間,將一塊廢舊薄鐵皮,折成直角,焊接在管路一端,用于放置煙霧試劑,并用兩個U型管卡固定,扳動手持端活動板,使另一端的活動壓板壓在煙霧試劑噴嘴上,使煙霧試劑能夠噴射試劑。最巧妙的是裝置頂部的活動板,可快速拉動鋼絲繩,使活動板動作,確保煙霧試劑精準噴入。
經15次井下試驗改進,這個成本可忽略的裝置,使煙霧保護測試時間從8分鐘縮短至1分鐘,測試合格率從72%提升至100%。2024年該裝置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并在全工區應用。“現在每天保護試驗,再不用提心吊膽登‘高’了。”皮帶巡檢工李宏偉笑著說。
高壓柜檢修小車:給“電老虎”系上“安全帶”
在5-2二部變電所,電工班副班長劉長春正演示新裝備的神奇:展開折疊車架、調節液壓升降臂、鎖定斷路器卡槽……不到3分鐘,重達180公斤的10kV斷路器便被安全移出高壓柜,而在過去,這項工作需要6人配合、耗時半小時,且存在設備墜落風險。
“專用小車的誕生,源于一次驚險經歷。”劉長春回憶,2022年檢修時,手拉葫蘆突然脫鉤,斷路器險些砸中作業人員。受汽車千斤頂啟發,班組設計出帶自鎖功能的四向移動小車:車體采用鋁材減輕重量,萬向輪配備剎車裝置,千斤頂升降機構,可精確對準斷路器重心。
該裝置投入使用后,高壓柜檢修人員從6人減至2人,作業時間縮短80%,避免設備磕碰損壞。參與研發的青工馬健新感慨:“原來創新不是非要高科技,把現有技術‘炒’出新組合就能破題。”
煤倉倉位“可視化”:終結“盲人摸煤”時代
“倉滿預警延遲導致壓倉事故”“人工觀察判斷倉位誤差大……”在給煤機司機屈建波的交接班本上,煤倉管理難題被反復圈注。2024年9月,由機電副區長孫建衛牽頭的攻關組,用傳感器和一塊顯示屏破解了這個多年的頑疾。
在煤倉頂部安裝雷達物位計,通過PLC將數據傳輸至顯示屏,并設置黃、橙、紅三級預警。針對井下潮濕環境,自主研發的防水接線盒使故障率下降95%。如今,倉下LED屏同步顯示煤位,司機在崗位上就能查看實時數據:“再不用拿鐵鍬‘聽音辨位’,放煤效率提高了。”
該裝置投用后,徹底杜絕了因倉位誤判導致的運輸系統停機事故。
創新生態:讓“金點子”落地生金
這些“小改小革”的涌現,離不開機運工區打造的創新沃土。工區設立“問題池—創意庫—試驗田—推廣臺”四步機制:每月收集生產痛點形成“問題池”,通過“諸葛會”篩選可行方案存入“創意庫”,給予經費支持建立“試驗田”,成熟項目納入“五小”創新評比并在全礦推廣。
如今,“人人都是創客”的理念已深植工區。在機運工區的榮譽墻上,三件創新裝置的照片旁寫著這樣一段話:“創新不是高不可攀的圣殿,而是解決問題的階梯。”從被動應對到主動破題,從單兵作戰到全員創新,這些誕生于扳手與圖紙間的“微創新”,不僅創造了經濟效益,更重塑了新時代礦工的精神圖騰——用工匠智慧照亮千米井下,以創新之火點燃發展引擎。正如檢修工開少鵬在創新分享會上所言:“解決問題的每一小步,都是礦山向前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