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孝資訊
德孝家園
了解關注
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布雕畫的傳承與發展
作者:劉俊營
【摘要】:景縣非遺布雕畫是我國四大布雕畫之一。與黑龍江雞西、河南洛陽、福建泉州布雕畫齊名。烙制布雕畫是一種復雜且高難的技藝,其中不可控的色變因素更是出神入化。在2019年7月14日,經衡水市人民政府批準景縣布雕畫技藝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中,如何有效的保護和傳承優秀的傳統布雕技藝已成為時代的重要課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珍貴,它是一種歷史的沉淀與見證,也是非常有意義的人類社會文明載體。隨著國際化趨向和現代化歷程的持續推進,我國非物質文化遭到不斷挑戰,歷史遺留下來的一些依附于口授和行為傳承的優秀傳統文化遺產正逐步湮滅乃至失傳;具有珍貴歷史意義價值的文獻,或被遺棄,或被國外盜取;過度消費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象也屢見不鮮。
河北省政協常委、省政協研究室馬譽輝為冀派布雕題詞
據傳,布雕畫始于秦末漢初,擁有悠久的歷史進程,文化底蘊十分厚重,景縣布雕的臻制技藝是衡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結晶,其中意義重大。景縣是大儒董仲舒的故里,其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2000多年,其中源于黑龍江的布雕,傳承在唐繁盛于宋,是我國北宋以來的一類重要雕刻品類。金元時期,絲綢雕刻以其雍容華貴富麗堂皇,多出現在皇宮大殿及官宦富豪居室。近年來,景縣布雕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布雕發展迎來了又一個新的階段。
一、布雕傳承現狀及對策
(一)布雕商業化對藝人傳承的影響
1. 商業化指的是權利人以自由、平等的交換為手段,以營利為主要目的的行為。由于時代的不斷轉變和不同需求,布雕也開始步入商業化。但是布雕不同于其他技藝,它更偏向于藝術是屬于觀賞性很強的技藝,實用性較差。所以目前民間非遺收藏饋贈等,多以實用性較強的品類最為活躍,此類擁有非遺元素的品類大多都實現了產業化機械化,雖具有觀賞性又擁有實用性,但是這種藝術品是沒有靈魂的,所以非遺產業化的出現對布雕和布雕藝人是有很大影響的。
2. 商業化的出現注定要與利益相關聯的。景縣畢竟是工業大縣,大量學員學習制作布雕,也是為自己豐富業余生活,許多學員大概掌握技術之后就開始另謀生路了,但是制作的布雕品質一般不能做到傳承藝人手藝的要求。在當地進行的問卷調查統計數據中顯示,對布雕畫非常了解只占3%,不太了解竟占76%。并且年輕人大部分不會去選擇制作布雕而是去做布雕代理商。商業化可以達到擴大布雕知名度,如舉辦一年一屆董子文化節,這雖能推進景縣的文化發展,可對于真正意義上幫助藝人做到傳承的目的相對較小。所以景縣政府就應與布雕藝人合作創立布雕技校(培訓班)來招攬年輕人學習布雕制作,以世佳公司為例,畢業學生來世佳公司都給予福利,并設立自己的常規標準。
冀派非遺布雕作為國禮在泰國皇家寺院展示
(二)布雕工業化對藝人傳承的影響
工業化通常被定義為工業(特別是其中的制造業)或第二產業產值(或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以及工業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由于布雕藝術品的需求量不斷增大,布雕制作逐漸工業化,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效率作為第一位,布雕畫大批量生產,布雕畫也從低效率的純手工逐漸改進為更為高效的激光雕刻。目前布雕的人工費用相對較高,人工雕制的布雕收藏價值很高但是出品率相對較低,很難達到供應量。物以稀為貴,價格上又普遍偏高,據調查有59%的準客戶,不愿意購買價格高于1000元以上的布雕,但是有51%的顧客表示購買布雕首先看收藏價值和質量,這就出現了一定的矛盾。布雕技藝傳承比較困難,所以年輕人很難有意志力傳承,建議政府應當設立青年藝術家獎勵機制,來鼓勵更多的年輕人來從事布雕行業。
(三)大眾對布雕傳承的態度
“ 家有萬貫,不如布雕一件”,景縣布雕作為我國四大布雕之一,在外交活動中多次作為國禮。在大儒之鄉景縣,非遺布雕已成為一張文化名片,商務及接待基本都能看到布雕的影子,但是據問卷調查顯示有70%的市民表示布雕雖然擁有濃厚的文化底蘊但是宣傳力度不夠大,除景縣至河北省外就很少再聽到布雕畫的信息,并且布雕是以實體店的方式出售。因為布雕的品種樣式繁多,線上銷售圖片往往會與實物差異很大,顧客大都不屬于內行,對于布雕的審美上與內行相比會有很大的差別,所以線上銷售目前還需要進一步發展。因此布雕很難吸引除省內或景縣內的人來學習。
景縣縣委書記李景輝(右一)深切關注地域非遺文化的發展與傳承
布雕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悠久,花色樣式多變。對現在的人們來講吸引力并不大,導致人們對布雕畫的保護概念有所降低,所以對布雕的藝術傳承遭到一定影響。我們從世佳公司布雕傳人任雪青了解到,留住人才首先要門檻低,這樣才能更有效招收大量人才,解決布雕入門的問題。
二、布雕技藝的傳承方式與創新
(一)師徒傳承
師徒傳承是布雕技藝的重要傳承方式之一。口傳心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最主要的傳承方式,“授人以漁,不如授之以漁”,但是“師傅領進門,修行看個人”。師徒傳承是以師傅將自己長期以來的個人經驗傳授給徒弟,這種方式下徒弟的理解能力與接受程度都是是否能學好技藝的重要條件。經驗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這需要技藝學習者長期實踐與實驗,慢慢領悟其中的奧妙。筆者在對布雕傳人任雪青進行專訪中了解到,她對自己傳授技藝的徒弟要求很嚴格。“一名合格的布雕技師,至少需要兩年左右的培訓。從生手到熟手,再到獨立生產的過程,需要不斷的重復學習。技術工人的平均年齡在三十歲左右,從高中畢業開始成為一名精品技師需要3-5年的磨煉。”在布雕技藝傳承人才的培養中,對人員素質文化水平、藝術修養有著很高的要求。近年來,布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設計理念也與時代潮流相同步,涌現出越來越多的優秀作品。布雕的代表作品“百子圖”、“十八羅漢圖”、“清明上河圖”等屢獲殊榮奪得大獎,布雕的影響力隨之擴散到海外,布雕制作技藝的學習者也從國內向國外推進。
冀派布雕傳承人任雪青(右)與河北省藝術中心主任梁健中(左)
師徒傳承是在一定條件下形成的,它的傳承范圍相對狹隘。然而,這種傳承方式在某個方面來說也是十分有利的。因為傳承雙方是通過模擬血緣連結的師“父”與徒“兒”關系,于是技藝的傳授人會將技藝學習者管束的十分嚴厲,技藝學習者也會更加努力,不斷練習。
(二)教育傳承
教育是人類文明的重要傳播方式之一。教育傳承分為線上網課教育與線下校園教育,它打破了以往傳統傳承模式的局限性,擴大了傳承的范圍與影響力。但景縣本地傳授有關布雕技藝的學校幾乎為零,且學習的學生文化水平偏低,大都為本地人。學生在學習到布雕技藝中的基本技能后很少能自主選擇留在景縣本區進行傳承工作。第四代傳人任雪青在了解到這一缺點后,將培養布雕技能者的方向轉移到了外地,世佳公司2020年以來,先后與濟南槐蔭區田莊小學、山東大學藝術學院非遺研究所、山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一直有校企合作的想法,并且也在這個方面投入了一定的資金與人員。她表示待外地高校伸出橄欖枝后,公司還要對高校進行實地考察,考察結果符合要求后會與高校簽署有著共同長遠發展的協議。科技的不斷創新在一定程度上也幫助了教育的發展。高校教育應將非遺布雕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多開展布雕實踐課程,讓學生在實踐中尋找制作布雕技藝的規律。布雕教育網上傳承打破文化的地域性缺點,將布雕文化弘揚到不同地方,為布雕技藝的學習者帶來一定便利,有助于布雕愛好者對布雕技藝的傳承與探索。
(編輯 鳳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