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孝資訊
德孝家園
了解關注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陳 鑫
鶯飛草長,風和日麗,正是三晉大地遍地青翠,鳥語花香的大好季節(jié),我從北京回到運城辦事,受中國德孝文化傳播研究會候世益會長之托,專程去拜望中國德孝文化傳播研究會副會長楊建峰的母親姚竹線老人。 慈母愛心化春暉,是母親所有詞匯中最親切的一個字眼,母愛是人間最深厚最無私最博大的情感。正是懷著這種心情,我來不及辦其他事情,回到運城的第一天,就驅車前往臨猗縣臨晉鎮(zhèn),幾經輾轉,找到了姚竹線老人的家。這是一個不大的農家小院,各種盆花姹紫嫣紅,芬芳飄香。一方方小畦栽種著辣椒、西紅柿、茄子等蔬菜,把小院點綴的花團錦繡,生機盎然。屋里收拾得干凈齊整,窗明幾凈,墻上掛著不少字畫和相框,桌子上放著一疊疊書刊、報章。年逾古稀的姚竹線老人和離休干部杜健老先生,在這里和睦幸福地安度著晚年。 1943年2月15日,姚竹線出生于臨晉鎮(zhèn)東張村。1947年,父親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解放陜西大荔縣城時不幸犧牲,當時她年僅5歲。從此與奶奶、母親相依為命,吃不飽穿不暖,受盡磨難。18歲那年,姚竹線嫁到街東楊家,不料小家庭的日子剛開始沒多久,丈夫卻不幸染病身亡。為了撫養(yǎng)剛滿一歲的兒子,她改嫁到西堡里。這是黃河岸邊一個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閉塞、經濟落后的小村莊。她嫁過來的時候,婆家條件很差,她與丈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同甘共苦,全力支撐起這個重新組建的家庭。這位勤勞、善良的農家婦女,在農業(yè)社里,不管是割麥、翻場,摘棉、收秋,還是往地里送糞、冬天修地,她總是不歇氣地干活,樣樣不落人后。隨著二男一女的降生,一家十幾口人身上的衣服、腳上的鞋襪都靠她親手縫制。姚竹線除了白天和社員們一起下地勞動掙工分,晚上還要在昏暗的煤油燈下紡線織布。那個年代各種貨物供應都相當緊張,吃飯要兩票,扯布要布票,樣樣東西都很緊缺。窮有窮的法子,扯不來布,姚竹線就把做衣服剩下的小布頭縫對起來,然后糊布殼(土話叫骨子)做布鞋,因為襯了布殼的鞋幫結實、舒展,穿上寬松、舒適,看起來也美觀。做布鞋,最苦的活計是衲鞋底,一針一線,千針萬線才能做成一雙鞋底。她收拾鞋底,一回就是幾十雙,晚上坐在火苗如豆的油燈下,扯著長長的粗線,一晚上就要衲成一雙。家里的單鞋、棉鞋幾十雙,全靠她一針針、一線線地去做。有時為了讓全家穿上新衣服,她可以一夜不睡覺地忙活,渴了喝口涼開水,困了打個盹。每件衣服、雙雙鞋襪都凝結著她的心血汗水,凝聚著她的一片愛心。改革開放實行了責任制,分田到戶,兒女們都上了學,她和丈夫又承擔了責任田里的一切農活,經常都是背上饅頭帶上水,中午不回家,在地里忙碌。農忙時,他們以數倍于常人的辛苦,搶種搶收,從不肯讓兒女們幫忙,默默地用行動支持著孩子們。正是由于她里里外外都是一把持家好手,所以家里的日子過得像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 自古以來流行著這么一句話:“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再三年”。姚竹線就是這方面的典范,她格外勤勞,十分節(jié)儉,家里的用具用了幾十年,十分破舊,還舍不得扔掉,總是修修補補繼續(xù)用。一件衣服穿了多年,還是縫縫補補繼續(xù)穿。她吃飯也從不講究,平時也很少吃菜,農忙時泡一碗饃或拿上一塊饃就去地里忙活。對別人慷慨,對自己吝嗇,是姚竹線的人生信條和實際行動。她心靈手巧,樂于助人,對別人的困難總是傾力相幫,不管誰找她,從不推辭。她的堅強正直、聰慧能干、勤勞質樸、至善至孝,這些傳統(tǒng)美德耳濡目染,潛移默化,都在孩子們身上得到傳承。 她用博大無私的母愛,恩及子女、惠澤全家,也惠澤了親戚和左鄰右舍。她雖沒念過書,但她樸樸實實,清清白白,崇尚美德,和睦鄰里,任勞任怨,不向貧窮彎腰,不向命運低頭的優(yōu)良品質,切切實實的為兒女們搭起了一座展示美好人生的社會大舞臺。她對兒女疼愛有加,但從不放松對他們的嚴格要求,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為兒女們做出表率,兒女們個個踏踏實實做人,努力學習工作。提起大兒子楊建峰,姚竹線老人很是自豪,說親朋好友和左鄰右舍都很羨慕,說他們家飛出了金鳳凰,兒子當年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如今擔任茂華房地產有限公司副總,全村人都感到驕傲。姚竹線老人說大兒子從小就非常懂事,在農活忙季節(jié)總是幫做家務,現在雖然在北京工作,但經常打電話問候,逢年過節(jié)都要回家看看,還經常把我們接到城里小住。說媳婦也很孝順,經常問寒問暖,比女兒還親。幾個孫子也繼承了良好的家風,都先后考上了大學。飽嘗了各種酸甜苦辣滋味的姚竹線老人,經受了艱苦歲月的磨練,體驗了人間百態(tài)的滄桑,如今幸運地跨入幸福美滿的晚年。人常說“少年夫妻老來伴,最美不過夕陽紅”。12年前,姚竹線與忠厚、勤勞、善良的離休干部杜健走到一起,開始了人生的第二個春天,平靜地安度著幸福的晚年。杜健老人身板硬朗,耳聰目明,善解人意;姚竹線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凈凈,經常變著花樣做可口的飯菜。老兩口相濡以沫,十分和睦,總是一起晨練,一起洗衣、做飯,有說有笑,生活過得充實而快樂。看著他們彼此體貼、相互照料,兒女們打心里高興!每到節(jié)假日總少不了給老人送點禮物、添件衣物,節(jié)假日是兩位老人最開心的時候,到時他們會早早地去菜市場買菜,然后做上一桌子美味佳肴,滿懷喜悅地等待兒女們回來,一家人美滿幸福,其樂融融。 回到北京后,我把拜望老人的事給楊總作了匯報,楊總十分感慨,說他大學畢業(yè)后留在城里工作,沒有時間經常回家,一次他把母親接到北京,他把兩個妹妹也叫來陪了母親。一天晚飯后,他問母親:“媽,在城里有沒有覺得不習慣,是不是沒有咱家里舒坦?”母親笑著說有你們在,我在哪兒都是一樣的。有你們的地方,就和咱自己家里沒有啥兩樣。如果你們不在,我在城里是一天也待不下去的。原來,在母親的心中,兒女就是她的家。最后,楊總滿懷深情地說:“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母愛如山,母愛似海,作為兒女,無論怎樣盡孝,也報答不了父母的生養(yǎng)恩情!”
本文鏈接:www.8-jie.com (責編:陳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