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孝資訊
德孝家園
了解關注
本網訊(侯玉春 高迎春)陜北延安,一個紅色革命教育基地,而我的家鄉(xiāng)——王家灣村,就坐落于此。很多人對王家灣村的了解僅局限于著名的“腰鼓之鄉(xiāng)”——安塞。大約十年前,這里還被叫作“王家灣鄉(xiāng)”,那時我在鄉(xiāng)里讀小學。這十多年來,我的學校離家越來越遠,每次回家間隔的時間越來越長,這里的變化也越來越大。
小學二、三年級的時候,這里還設有鄉(xiāng)政府,王家灣中心小學是這一片區(qū)域僅有的學校,一年四季整個鄉(xiāng)里裊裊炊煙不絕,每一個太陽升起的日子都如過年一般熱鬧,那時候我年紀還小,雖然在農村的生活有諸多不便,但每每回憶起來都是滿心的留戀。
后來,國家經濟發(fā)展越發(fā) “勢不可擋”,村民們也越發(fā)的有一種意識:只有上學才能出人頭地,走出這條山溝溝。于是,樸實淳厚的村民們?yōu)榱撕⒆觽円院蟛辉僮咦约哼@一輩子“硬受苦”的老路,決定搬到城里打工供孩子上學,我的父母也不例外。也正因此,鄉(xiāng)里的人口數量急劇下降。小學畢業(yè)時,我的同屆畢業(yè)生只有十一個,不知怎的,我對這個數字一直印象深刻。幾年后,鄉(xiāng)政府被合并到鎮(zhèn)里去了,與很多現在全國各地的農村一樣,這里只剩下老頭老太太們……
在榆林靖邊和延安安塞的交界處有一個叫“高川”的村子,它是我土生土長的地方,只不過后來由于它和王家灣是一個大隊,相距很近而且人口越來越少,所以合并成了一個村。現在它和王家灣以及王家灣附近的石寨山、屈家畔村都屬于一個大隊了。
其實,要說特別之處,高川村最亮眼的還是村子正對面石頭山半山腰的“石窯”,這些石窯跟村子隔了一條瀝青馬路叫“青安路”,和一條近年來逐漸干旱的小溪,小溪恰好在山腳,溪水流進了山腳下的洞里,我只知道洞里的水夏天清清涼涼能解熱,冬天結結實實能滑冰,卻不知它最終流向了何方。站在這座山的山頂可以俯瞰全村,村子里的每戶人家在自家門口也都可以望到這座石頭山。石頭山挖了石窯的這一面的是九十度垂直于地面的,正因其特有的地貌特征,才有了它一直延續(xù)至今的故事。
聽父親說,這些石窯是回民反亂時期村里的地主為了防止土匪和強盜,一個石窯花一個元寶,共挖了十二孔。它們并不是簡簡單單的石洞,里面有睡覺的炕,有做飯的灶臺,那些大孔旁邊的小孔就是煙囪。里面還打了水井,也有廁所,所有洞的內部都是互通的。地主長期住在里面,土匪和強盜上不去,槍也打不穿堅硬的石壁。真是不得不贊嘆于他們的智慧,要知道那個年代在石壁上打窯洞可不是件容易事。
近些年村莊建設,在公路和小溪之間修了一個廣場,挖掘機、壓路機和鏟車通力合作,用從附近其他山腳挖的土在廣場和山之間墊出了一條高高的土路,最底下埋幾根粗壯的管子供溪水流通,土路上鋪上幾十塊方正的石頭,一條蜿蜒的小路便通向了最低那孔石窯的正下方,這里再放一個梯子,爬上梯子就可以在這十二個石窯里暢通無阻了。
在這里沒有改修之前我也并不清楚里面長什么樣子,只聽母親說那里面曾有貓頭鷹“借住”,我也確實聽到過它們夜晚的鳴叫聲。現在進到洞里面最顯眼的是石壁上“人民萬歲”“毛主席萬歲”和“共產黨萬萬歲”的字樣,還有燕子在里面筑的巢,是一個個很巧妙的壺的形狀,其他的倒也沒什么了,只剩下炕和灶臺的基本形狀。或許是因為時間久了,也或許是因為那時候施工困難,最低的那孔洞和較高的洞之間的石梯又陡又滑,爬起來并不省事。
從廣場開始到王家灣大約2公里的距離,公路兩側都修了整整齊齊的磚欄,外圍留點空地種了整齊的一排樹,樹下是五顏六色的花兒,初修起來那幾年樹雖然不夠繁茂,但花看起來也足夠養(yǎng)眼。順著這條公路在第一個十字路口右拐下去是王家灣小學,現在已經沒有了學生,所以關閉了。過了學校大門走一段上坡路是毛主席舊址。上世紀四十年代,中共中央機關和毛主席、周總理等轉戰(zhàn)陜北期間在此處住了五十八天。直到現在,初中歷史課本那幾行橙色的楷體小字里“王家灣”這三個字我仍歷歷在目,雖然它的位置很不顯眼,但每每提起,我作為紅色教育基地王家灣村民的驕傲都會涌上心頭。
沿著青安路繼續(xù)上山,是王家灣石寨山塞北牧場,沿著圍欄一直走,丹霞地貌是大自然巧奪天工的作品,赤紅的巖石緊密結合又層次分明。途中會路過一個牧場,再往后走就到了山頂盡頭,身前是王家灣全景圖,身后山間青綠的壩河盡收眼底。在這里看日落雖不比海邊,但也不由得讓人吼上一句“對壩壩那個圪梁梁上那是一個誰”,此情此景,就是一首最動聽的陜北名歌!
在這些景點建設完成后的頭一兩年里,總有附近城市的一些好旅游人士絡繹不絕,但后來逐漸失去了那股新鮮勁兒······
我家在城里謀生一直不是很順利,兜兜轉轉最終還是回王家灣經營了一家羊肉館。王家灣羊肉是王家灣的特色美食,在延安不少地區(qū)也算小有名氣。現在村里的人越來越少,時不時的有其他類型的飯館開開關關,只有羊肉館不曾斷過。
一次我在店里幫忙,一位一臉富貴相的客人說他專門走低速公路,開車幾十公里來買王家灣羊肉。在等待的過程中他跟我聊了起來,說:現在有錢的人很多,他們有時候不知道把錢花在哪,這也是一種機會,你們王家灣羊肉現在名氣在外,你父母可能覺得這樣就很好了,但是你作為新媒體專業(yè)的年輕人,思維要打開,可以把你的專業(yè)特色利用起來,想想怎么讓王家灣羊肉做大做強。他說現在最基本的問題,也就是羊肉的味道已經解決了;貨源也有了,就用本地的山羊肉,所以他建議可以去大城市實地調查王家灣羊肉的特定受眾群體聚集的地方,而我就是最好的“宣傳工具”。
我回過頭來想了一下,以前確實不曾好好思考這個問題,是思維不夠開闊?還是這個過程中的各種困難因素從一開始就把這種想法的萌芽扼殺在了搖籃里,根本就不敢去想呢?這樣的思考其實會產生一個想法和實際結合的過程,即使很多時候想法不切實際,但總有更多機會去發(fā)現新的方向。以小見大,我的家鄉(xiāng)何嘗不是如此,在建設和發(fā)展的過程中也不可能一帆風順。
2020年,“十四五”規(guī)劃的出臺預示著國家和社會進一步促進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政策,更加重視農村的再發(fā)展,更快推進農業(yè)現代化、信息化。村民們跟隨黨的腳步艱苦奮斗,建設好美麗鄉(xiāng)村,努力實現全面小康,讓富裕的人越來越多。王家灣村在響應國家規(guī)劃的同時,還將每個大隊所有村子自身的特有優(yōu)勢利用起來,建設成旅游景點。在此期間,國家還鼓勵村里大學生學以致用,助力鄉(xiāng)村發(fā)展。而我作為一名新時代土生土長的大學生,更了解農村的文化,也更能融入樸實的農村生活,所以不僅要有承擔傳承優(yōu)秀農村文化責任的決心,更要學會用新時代的新知識、新活力和新經驗去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助力鄉(xiāng)村振興,爭取為祖國繁榮發(fā)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歷史的長河滔滔不絕,偉大延安精神只會越來越珍貴。我們有幸受著這片黃土地的滋養(yǎng),延安精神始終是我們最大的精神財富,只要堅持實事求是、艱苦奮斗的精神品質,敢于嘗試和挑戰(zhàn),總會創(chuàng)造出一段屬于我們的熠熠生輝的歷史!
責編:劉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