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孝資訊
德孝家園
了解關注
北京的陳女士怎么也沒想到,平時乖巧的女兒竟然被同學長期“強索”零花錢,而這位母親卻沒有絲毫察覺。她從女兒的同學口中得知了信息,馬上問女兒為什么不與她說。六年級的女兒非但沒有辯解,反而一直在哭。
這讓陳女士有些手足無措,她只想到一個辦法——天天接送女兒。女兒自己,則想不到任何解決問題的辦法。
這樣的例子并不鮮見。吉林省團長春市委近期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面對不斷涌現的外界壓力,部分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卻沒有“同步提升”。 在11至17周歲的青少年中,心理健康差與較差者的總體發生率為19.1%,比例居高不下。
要讓青少年更加“抗挫折”,各地團組織有啥新招?
既是麻煩的“制造者”也是“受害者”
只要老師不在,王凱(化名)就表現得有些夸張。在夏天,他喜歡脫了衣服在同學面前顯示自己非常強壯。他是重慶市某職業高中出了名的“小霸王”,只要與同學一語不和,就會對人惡語相向,甚至大打出手。這個“刺兒頭”,讓他的班主任也無可奈何,既管不了他,又不想管他。
其實,王凱的家境令人同情。他的父親因為盜竊罪被判刑,母親為了養家糊口,平時在外打工,根本沒時間照顧他。就連他上學的費用,也是親戚資助的。平時,王凱從來不和同學提起自己的家庭,遇到不開心的事,也只是到沒有人的地方,偷偷地流淚發泄一下,但在同學面前,總是裝作沒事。
四川儀表工業學校是重慶一所中職學校,在該校從事多年學生工作的校團委黃林波老師認為,不少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較弱,與“他們自身沒有受到足夠關愛”直接相關。
“我們學校學生的年齡分布為14~18歲,很多學生都是曾經的農村留守兒童,有的班級中有50%的學生來自單親家庭,家庭的不幸,導致學生的抗挫折能力非常弱。”黃林波表示,“我們遇到過類似的案例,有的女孩子不懂得保護自己,意外懷孕了之后怕家人知道,也不敢告訴別人,發生過自我傷害的案例。”
類似情況不止出現在重慶。
根據《長春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受測長春市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整體水平顯示為:心理健康狀況較好者155人,占被調查總數的10.7%;心理健康良好者1012人,占被調查總數的70.2%;心理健康較差者220人,占被調查總數的15.3%;心理健康差者55人,占被調查總數的3.8%。
此外,調查結果顯示,個別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群體性特征明顯。比如,面臨升學考試的初三年級青少年群體心理問題的發生率,高達29.8%;正值青春期發育階段的14周歲和15周歲青少年群體心理問題的發生率,分別為24.6%和27.6%,父母離異青少年群體心理問題的發生率,大幅度高于家庭完整的青少年群體。
如何發現“自尊心”背后的“玻璃心”
青少年一方面處在充滿變化的過渡期和動蕩期,身體和心理發育水平的矛盾,導致他們容易面臨種種心理危機,并出現心理和行為問題。另一方面,家庭結構變化更易導致青少年心理失衡,讓部分人的心理問題雪上加霜。
面對這些,各地團組織如何發現“自尊心”背后的“玻璃心”?
王敏(化名)是長春市一位初中二年級的學生,一向學習不錯的她,最近感到有些厭學,成績也一路下滑。有一天,她找到班主任,說出了自己“想輟學打工”的想法,這讓班主任感到有些意外,無奈之下,班主任求助于團長春市委。
“我們單位就派了一個懂心理學的同事,與孩子聊天,發現孩子厭學的原因是今年2月份,她的父親出獄了。父親回來導致家庭結構發生了大改變,讓王敏有些接受不了。”團長春市委權益部副部長嵇佳斌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我們想了一個辦法,讓王敏參加團市委的志愿者活動,在活動中讓她有所改變,最后,她放棄了輟學的想法,學習成績也有所好轉。”
嵇佳斌進一步介紹:“根據我們的調查,80%的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存在心理問題。這類孩子非常特殊,需要更多關注。”
為此,每年年初,團長春市委就會與該市司法局溝通,拿到新的服刑人員的家庭聯系方式,通過志愿者逐個打電話聯系他們的未成年子女,問問他們是否需要幫助。
在嵇佳斌看來,這部分孩子由于家庭結構的缺失,非常容易“學壞”。另外,他們也承受著種種社會壓力。“因為他們的父母曾犯罪,他們難免會被同齡孩子指指點點。因而,他們需要團組織的格外關注。”嵇佳斌說。
面對留守兒童學生多的現實,四川儀表工業學校團組織也在發力。
記者了解到,該校專門為這些青少年設置了一門課程——《當意外發生時》,除了老師上課,還會給學生播放一些教育片,告訴孩子遇到各類突發問題時該如何處理。
“上課的時候,我們就明確地告訴孩子,萬一要發生類似意外,不妨第一時間告訴老師,老師不會因此歧視他們,會想辦法第一時間幫助孩子們解決問題。”黃林波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