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孝資訊
德孝家園
了解關注
二十四孝圖中有幅《百里負米》,講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魯人周仲由,字子路,因家貧經常吃糠咽菜,“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老人去世后,他“南游于楚”,“積粟萬鐘”,“列鼎而食”,但卻慨然喟嘆:“雖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得也。”世間最憾,莫過于子欲養而親不待。
“孝”是中國文化中最悠久、最基本、最重要的傳統倫理觀念,在《孝經》中,“孝”被開宗明義地肯定為“德之本”和“教之所由生者”,并被儒家視為“仁之內核”。隨著社會文明程度提高,傳統文化中的孝道得到極大的弘揚和傳承,在我們生活周圍,尊老敬老蔚然成風:河南溫縣的一位普通農婦王月香,在花季少女時,就獨挑家庭重擔,伺候癱瘓臥床的奶奶,家中無兒女的伯父伯母;婚后不僅照顧年邁多病的婆婆并將其養老送終,而且40年悉心照料智障且瘋癲的大伯哥;在丈夫突患病成植物人后,她13年里日夜守護,用柔弱的肩膀撐起一片天;為救重病的媽媽,20歲的萬代遠毅然離開剛剛走進的南開大學,帶著退回的學費,為媽媽交上住院急需的救命錢。肩負著父母的期望,他又以優異成績考入了北師大,為給父母分憂,他靠做家教維持學業、補貼家用;謝延信,一個平凡的礦工,30多年里用自己的愛心、孝心和責任心全力承擔起照顧亡妻癱瘓在床的父親、喪失勞動能力的母親和呆傻妻弟的責任,一諾千金,堅韌頑強,大孝至愛,感人至深。
這些感人至深的事跡不僅讓我們看見一種崇高的人格力量,更感受到中華傳統道德觀念的傳承與發揚。傳統文化中所謂的“孝”,不只是行為,更是一種情感。孝包括“養”,但“養”卻并不一定就是“孝”。兒女對于父母,不能僅僅只有“孝行”,更重要的是要有“孝心”。孔子的學生子游曾經問他:“何為孝道?”孔子答道:“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童年記憶中,每每鄰家有親人去世,總會帶給我深深恐懼,害怕失去自己的親人。長大工作后,每天都想見到他們才會心安,可尋常煙火歲月往復中,未必就能做到日日堂前殷殷相詢,有時候,也會因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和父母親生氣,冷語相向。直到撫養我長大的奶奶和父母相繼過世后,才深深明白家有老是福,才懂得孟子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每聽《兒行千里》歌中唱道:“......如今又到了離開家的時候,才理解兒行千里母擔憂,千里路啊我還一步沒走,就看見淚水在媽媽眼里流......”總難禁淚滿眶,而今再無人倚門切切盼兒歸,我也似萍飄人海中,無根無依......親恩重,親人在世之時未能給予他們更多的回報,如今再想徒惹心傷。
社會的快速發展,創造了高度物質文明,許多人過上了富足的生活,物欲橫流讓有些人的思想發生了變化,虐待傷害老人的事頻頻可見,更有甚者:88歲老太因10元聚餐費遭兒媳打罵,跳水身亡;一對老夫婦因不堪忍受兒媳、兒子的虐待,雙雙自殺身亡;九旬老人在兒子家中門廊下斷氣……人們常說,養兒防老,“滴水之恩,涌泉相報”何況為人父母者對子女傾盡心血哺育,含辛茹苦,孟郊“誰言寸草心,報的三春暉”,可這些為人子女,是怎樣回報“三春暉”呢?
漢字是智慧的符號,“孝”字上部偏旁是“老”下部偏旁是“子”,會和其字意味著:做子女的,順承父母,這就是孝。同時整體表示上下連續,無有終始,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這說明,中國傳統文化是建立在孝的基礎上。衡量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是如何善待老人?懂得孝道,更是每一個人為人處事立世,一生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當前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應大力倡導孝道,形成尊老敬老的社會氛圍,使孝親敬老的美德代代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