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孝資訊
德孝家園
了解關注
在儒家的道德思想體系中,有兩根重要支柱:一是中庸,一是孝德。
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
孝在儒家的道德思想體系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說:“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是由孝產生的。(“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經》)。
在《中庸》中,孔子舉大舜作榜樣,說明“孝”是一項“大德”。他說,舜德性崇高尊為圣人,地位崇高貴為天子,擁有四海之內的財富。后世在宗廟中祭祀他,子孫萬代保持不斷。是什么原因呢?舜帝可以算是大孝子吧!因為他具有了孝的“大德”,才必然會得到位,得到祿,得到壽。(“舜其大孝也與?德為圣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人必得其壽。《中庸》)
儒家為何把孝德放在如此崇高的位呢?在《孝經》里,孔子講:“孝道,好比日月星辰運行于天,永恒不變。好像春夏秋冬四季循環于地,歷久不易。是人們效法的自然法則。(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經》)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說孝是天經地義的事,據個人理解,具體的理由有三:
首先,父母之恩不可不報。中國人重感情,講報恩,“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而父母給與我們生命,撫養我們,培育我們,恩重如山,何止千萬倍滴水,豈可不報。不論領袖元首,帝王將相,專家名流,工人農民,游俠乞丐,生命都是父母給的。再偉大和再渺小,沒有父母給予的生命,都是枉然。孝是報父母的生、養、育之恩,自然是天經地義的事。應該無需再細解釋了。
其次,孝順父母是家庭團結、社會和睦、國家安定的道德基礎。在《論語》中,孔子的學生有子說:“一個人,他在家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在外卻喜歡冒犯上級,這種人是很少的。不喜歡犯上而卻喜歡搞動亂的人,是不會有的。(“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有之也。”)
第三,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需要。孔子認為,孝順是人人都必須具有的道德品質。他把孝分成“天子之孝”、“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和“庶人之孝”五個層次。其中最高一層是“天子之孝”。對于天子之孝,孔子認為,天子如果盡心盡力孝敬父母,施展教化于萬民百姓之中,那么,他在普天之下就成為四海效法的榜樣。這就是天子應盡的孝道。就像《尚書·甫刑》上所講那樣:“如果天子熱愛親人,孝敬親人,能夠施行德教,那么天下的億萬百姓就都仰賴他。” 對于諸侯、卿大夫、士等的孝,也都出于治國安邦的需要而有不同的要求。(“敬愛盡于事親,而德教加親于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從上述可見,儒家的孝,并不單純出于小家的天倫之樂,而是著眼于國家,社會。是關乎治國興邦和社會安定大局的大事。
孝德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孔子把孝德分為五個層次,像金字塔,最底層是平民大眾,是實行孝道最廣大最重要的基礎。講述最多。廣大人民大眾如何實行孝道?孔子說:一個人行孝首先應從事奉父母開始,其次是為國為君盡忠,最后實現自己的志向。(“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具體講,大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要愛護身體,愛惜生命。孔子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是對孝的最起碼的要求。
其次是要贍養父母。對這一方面,孔子講了很多。他對學生孟懿子說:對父母盡孝“切不可違背了禮。”“父母健在,要按規定的禮節服侍他們;去世了,要按規定的禮節安葬他們,祭奠他們。”(“無違。”“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行孝要善于利用天道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天時規律,和地上各種不同的可獲取資源的地利條件,勤奮勞動;要謹慎照顧自己的身體,精心開支,節約一切不必要的開支,以供養父母。這就是庶人的孝。(“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道也。”)
第三是要尊敬父母。孝敬父母僅僅供養還是不夠的。孔子對他的學生子游說:今天的所謂孝道,好像只要能養活父母就行了。但犬馬也一樣能得到飼養。若不恭恭敬敬地孝順父母,那么,養活父母和飼養犬馬又有什么區別呢?。(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恭恭敬敬地孝敬父母,說說容易,做起來難。所以孔子說:“色難!”意思是說,兒子在父母跟前經常表現出愉快恭敬的表情,是很難的。尊敬父母,的另一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尊從父親的意愿,繼承父親的事業。孔子贊頌文王、周公的孝德。說明這樣做才是“孝之至也”。他說:“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中庸》”)
第四是要關心父母。一要注意父母的身體健康狀況(“父母唯其疾之憂。”)二要記住父母的年齡。孔子說:“父母年紀不可不時時記在心里。一方面因其壽高而高興,另一方面因其年事日高而又有所擔憂。”(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第五是,父母去世,要依禮送葬,按時祭祀。孔子講:“父母在世時,侍奉父母,要以親愛恭敬的態度;父母喪亡時,送葬父母,要以悲戚之心情,這樣才算是為人子女應盡的本分。這樣養生送死的大義才算是齊全了。孝子侍奉父母的責任才算完成了。”(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孔子說:作為一個孝子在日常的生活起居中,要以最誠敬的心情周到地照顧父母;奉養時,要以最和悅的心情任勞任怨服侍父母;父母生病時,要以最憂慮的心情照料父母;父母過世時,要以最哀痛的心情來料理后事;舉行祭祀時,要以最嚴肅的態度來追思父母。以上五個方面都能做到,才能稱得上是能事奉雙親的孝子。(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侍親。)
在儒家的道德體系中,忠君愛國與孝道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忠是孝的延伸,孝是忠的基礎。因此在孝德的要求中,還包括忠于國家,忠于君主;另外,要求兒孫建功立業,光宗耀祖,這也是孝的一項重要要求等等。但這是孝的更高要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