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孝資訊
德孝家園
了解關注
《孝經》中說道,孝是德之本,保護身體發膚不受毀傷,是孝之本,故愛惜生命就是最大的孝道。
德不是空的,它是與我們的生存密切相關的。我們講道德不是為了顯示自己高尚,而是出于生存的需要。不管是什么德,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通過讓利于別人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不考慮別人,就不叫有德。
這讓我想到“好人”這個概念。世界上有兩種類型的人令我們佩服:一種人是我們都做不到而他卻能做到,比如某人沒念過幾年書,卻憑著自己對市場的靈敏嗅覺發了財,我們就會佩服這個人有經濟頭腦;另一種人是我們都不愿放棄而他卻敢于放棄,比如大家都不愿放棄城里舒適的生活,而他卻選擇在艱苦的山區為貧困的孩子們教書,因此山區的百姓自然會感激他、愛戴他。
第一種人僅僅是令人佩服,而第二種人就是令人景仰了。毫無疑問,大家所理解的“好人”,就是這第二種人。
存孝悌之心 興和諧家庭
田舒娟
小到一個家庭,中到一個企業,大到一個國家,如果每個人都能存有孝悌之心,那么家庭就會和睦,企業就會興旺,國家就會繁榮昌盛。
孝是德之本,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做事謹言慎行,講信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諸惡莫做,眾善奉行,遇到問題時一定多反省自己,找出自己的缺點,更好地為社會服務。我們如何為社會服務呢?只有一個字,那就是“敬”。“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以孝生敬,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先敬,敬其親;后敬,敬他人。”表里如一,并且身懷感恩之心――― 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感謝老師的辛勤教育;感謝國家的培養呵護――― 用自己的行動報答父母、報效國家,做一個遵紀守法的人。
“百善孝為先”,“孝”包括: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那什么是養父母之身呢?所謂養父母之身,就是在父母無生活能力的時候,能給父母足夠的物質享受,解決他們生活當中存在的所有問題。烏鴉尚知反哺,更何況我們人呢?未成年的孩子無經濟收入,只能花父母的錢過日子,這時他們應記住的一點就是節儉。衣貴潔,不貴華。不浪費父母的一分血汗錢,不挑食,不與人攀比,進入社會努力工作,從經濟上和生活上滿足父母的需求。所謂的養父母之心,就是處處為父母著想,尊重父母,不惹父母生氣,體諒父母的艱辛與不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頭一句是說干事要專心,不要受環境的影響;第二句是說孝敬父母不能等,孩子從小就應學會孝敬父母,明白羊羔跪乳報母恩的道理。所謂的養父母之志,就是努力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如果付出了,但未達到父母的心愿,也算對得起父母。在進入社會后,對生活應該有明確的目標,做一個有良好品德的人。
有孝心才有責任感
郭亞麗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為人之本。“百善孝為先”是民族歷史上的佳話。
首先我們來看看“孝”這個字,上面是“老”字的頭,下面是“子”,體現了孩子應該對父母恭敬。
平日里誰對我們好,我們都會感激他,更何況是父母。不少孩子認為父母的付出是天經地義的,于是社會上出現了各種各樣漠視父母的事情。《孝經》中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古代幾乎所有的祠堂門口都刻有“二十四孝”,都體現著 “百善孝為先”的理念,“孝”才是天經地義的。
“烏鴉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能不孝?為此牞許多學校慢慢興起了“孝道”教育,指導學生學會關愛、體貼自己的父母,知道感恩,形成一個健康的人格。例如,要求學生每天為父母至少做一項家務,過節的時候向父母說一兩句祝福的話等等,這都是為了讓學生對父母心存關愛之情。
在當今的信息時代里,人們為了事業而奔波忙碌。一首《常回家看看》,喚醒了眾人內心的感動和對親情的依戀。相信每一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愿。他們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到那時可以從容盡孝。可惜他們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世間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有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有些東西則是永遠無法彌補。
讓我們現在就行動起來,為父母盡一份孝心吧。也許只是一個簡單的電話問候,也許只是一次十幾分鐘的探望聊天,也許只是一桌家常便飯……但這都是“孝”的表現。只要父母感到幸福,那我們就是盡孝了。一個人有了孝心,才會有責任感、使命感和善良的品質。
“孝”文化要體現在生活中
趙京娟
孝道和《孝經》經過幾千年的弘揚和傳播,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巨大。當然,我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它所樹立的以尊老敬老為核心、以穩定家庭和社會為目標的觀念,已經積淀為我們民族的道德觀念和傳統文化。在經濟現代化和高度文明的今天,應該如何看待《孝經》所提倡的孝道呢?我認為,應該體現在日常的生活中。
中國移動有個廣告片創意非常好,主題為“愛就是溝通”。片中表現了一個女兒遠在北京,母親在重慶山村,為每天方便和母親通話,女兒便給母親買了一部手機,而母親不習慣用手機,女兒打電話總是找不到母親而為之擔心。最后,母親明白女兒的心意后,才知道那不僅只是一部手機,還承載著女兒對她的愛和牽掛。最初看到這個廣告片時,我就覺得中國移動的這個創意特別好。它借用了女兒孝順母親這樣一個傳統道德觀和文化心理,賦予了廣告片深刻的孝文化內涵,說明了它是一個立足于本土的民族企業,用一個觸動億萬中國人心靈的瞬間,實現了預期效果。其實這個廣告片也恰恰反映了一個社會現狀——— 年輕的兒女為了事業、為了前途在外地打拼,無法守在身邊照顧父母的生活,而一個電話卻能送去關心、問候和愛。我們今天有多少人能做到一天給父母一個電話的問候?雖然微不足道,但孝敬與愛正體現在這微不足道的點點滴滴之中。
奶奶去年的離世,更讓我體會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無奈和悲哀。爺爺健在,已是87歲的高齡,行動不便。60歲的父親,作為長子,侍奉爺爺奶奶的細致和周到,不僅給他的6個兄弟姐妹做了很好的表率,也給我們作子女的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之余,我不會忘記問候爺爺的近況,同時也問候一下父母的身體狀況。自己所能做到的這一點關心和問候,可能對爺爺和父母來說就是最大的安慰。父母對兒女的付出從來不求回報,兒女們的一點孝心就足以讓他們感到欣慰。
“孝”文化和孝道在今天這樣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社會,已遠非“二十四孝”中“棄官尋母、臥冰求鯉”所提倡的理念,但它最精髓的核心和價值沒有變。對于“孝”,我們又該如何做呢?在生活中,除了在物質上給予長輩之外,“孝”更體現在最平凡、最真誠、最細微的生活細節和瑣事中,那就是給父母打個電話,送去關心體貼的問候;陪父母吃頓晚飯,送去暖意融融的親情。在工作中,給老同志一個微笑、一份關懷、一份細致與耐心;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取得成績和進步;與同事友好相處,營造和諧的環境和氛圍等等。
永遠給父母以關心和榮耀,給朋友以真誠和希望,給孩子以激勵和榜樣。我想,這應該是“孝”文化在生活中的內涵和外延所在吧!
弘揚“孝老愛親”做好老干部工作
孫 靜
經過認真的學習,我了解到孝文化豐富的內涵:家庭行孝,其樂融融;單位倡孝,盡職盡責;社會有孝,安定和諧。可以說,孝文化的傳承與發揚能夠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提高家庭、民族乃至整個國家的凝聚力,是構建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一、認識孝文化,人以德為本,德以孝為基。“孝”作為一個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應受到尊重。在中國傳統文化里,孝,具有實實在在的內容,蘊含著無堅不摧的能量。以孝勵志,精忠報國,從而建功立業,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如果子女對父母的孝能夠升華到某種境界,同樣能夠汲取蘊含于孝的巨大能量,足以行天下、成大業,無往而不勝。可見,行孝是何等的重要。
二、推廣孝文化,老干部工作有特色。為把自己分管的老干部工作搞得有聲有色,富有成效,我從《孝經》及配套讀本中,從“二十四孝”的故事中,汲取傳統孝德文化的精髓,努力將“孝”的培養與實踐,作為提高老干部工作者道德素質的起點,作為形成和睦社會風尚、保持社會穩定的精神措施。
三、應用孝文化,“孝老愛親”送真情。通過學習,更重要的是將“孝老愛親”觀落實到具體工作中去。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努力做到:對所有來局辦事的老干部一張笑臉相迎、一聲親切問候、一把椅子讓座、一杯熱茶接待,使市委老干部局真正成了老干部溫馨、快樂的“家”。
讀《孝經》講“孝道”
岳 鵬
《孝經》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特別是西漢統治者宣揚“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它成為人們修身養性的道德標準和維護封建社會生活的粘合劑。今天,當我們面臨“鷸蚌相爭”式的社會現實中,用“揚棄”的觀點,重溫《孝經》,古為今用,也具有實用價值。
孝道就是要做到小孝、中孝、大孝。
所謂小孝,就是對長輩要有孝心,孝敬父母長者。
中孝就是做好本職工作。如果人類應該有愛,那么首先應該愛自己的父母,其次就是愛他人,愛集體。如果一個人連本職工作都做不好,何來奉獻精神?又從何談起奉獻精神?應該說敬業是奉獻的基礎,樂業是奉獻的前提,勤業是奉獻的根本。在奉獻前必須做好本職工作,把本職工作做完善,而不是敷衍了事、得過且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地混日子。做好本職工作是一個人最基本的職業道德,也是檢驗人職業素質的一個最根本的標準。但是,有許多人連這個最根本的標準也達不到。
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是一種境界。一生無悔自己職業生涯的人是幸福的。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干一行愛一行,是一個人的基本品質。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是做好了自己分內的事情。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就是立身之本,也是提升自身素質的基礎。
大孝就是熱愛社會、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全心全意為社會服務。如此小孝、中孝、大孝,若你能夠一一做到,那么你便是有孝之人。
孝順必須是全面的
劉建華
通過學習《孝經》,深有感觸。作為一名老干部工作者,如何才能做好本職工作,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人?讀過《孝經》之后,我認為基礎是先做一個好兒女。只有在家孝順父母,才能和藹地對待老同志。只有做好老干部工作,才能做到“百善孝為先”。
對于生我們養我們的父母,無私愛護我們的父母,我們應怎樣做才能算是孝順呢?一、孝順必須是長期的,不是一時的。父母以畢生歲月為我們辛苦奉獻,我們即使不能終生膝下承歡,也應該長期供養,使之安度晚年。二、孝順必須是有實質的,不是表面的。孝順有五樣:飲食,衣著,起居,疾病,悅親。悅親是養親第一要訣。使父母常生歡喜心,可以增進他們的健康,這是壽親之道。在父母前萬不可有愁容,更不可有怨言。無論我們的環境順逆,總應該克制,對父母以悅親為主。年老的人,脾胃自然虛薄,飲食不好消化,食物須要燉熱的、軟爛的、香美的、清淡的方才有益,凡是生冷粘膩、堅實難消化之物不可予食,食不可過飽。這飲食調理,為子女者,一定要放在心上。衣服的事,只要父母感到冷暖合宜,就是盡心。大約年老的人,氣血自然衰弱,身體未免不耐寒暑,未曾冷先就怕冷,未曾熱先就怕熱。冬季衣服內棉花每年要換新的。薄棉襖要做兩件,秋冬來漸漸加添,春暖時漸漸減去。霜冷之月,若有暖氣輕裘,固是上等;如不能的,就是布被布衣,只要溫暖。再如夏季夏衣,須要涼爽;凡有汗者,頻頻換洗。這衣服調理,為子女者,也一定要放在心上。疾病之事,為子女者,須要加意調理,小心服侍,請名醫專家用藥。病中為父母煎制湯藥,進奉飲食,切不可懈怠。想想你在幼小的時候,有了疾病,為父母的不知替你調理了多少,你今日可有不盡心之理?只要讓父母安穩自在,愉快生活,就算是盡到孝心了。三、孝順必須是全面的,不是局部的。孝順應從自己的親人做起,然后本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逐漸延伸到社會大眾中去。
用孝心服務社會
吳永平
孝順父母、孝敬老人是人生應盡的義務,我們應該從小事開始,從點點滴滴做起。說起孝順父母,這是一件長期持久的事情。我們對父母首先要有耐心,不能怕嘮叨,然后還要多和父母交流,使他們不必為你再擔心。這話說起來簡單,可做起來卻是一件持之以恒的事情。
平日里沒有多少關于父母之愛的講述,實屬正常,因為實在沒有必要去講。需要講的是對“孝”的提醒,父母愛子女是天性,不需要提醒。尤其中國的父母,對子女更是關愛至深。父母那樣地關心我們,而我們對父母的關心有多少?知道父母是哪年哪月生的嗎?知道他們喜歡吃什么嗎?知道他們愛看什么樣的節目嗎?知道父母內心中的希望嗎?
孔子重孝,“孝”是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是為人之本。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孝道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論語》里有很多處都在講孝道,“父母在,不遠游。”、“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等等。
我們想想,古代的人都懂得怎樣去孝敬父母,生活在科技如此發達的現代社會里,我們又怎能落后呢?我們不但要竭盡全力地孝順生育我們的父母,還要努力為社會、為國家多出一分力。
科學發展是要不斷地創新,而人類乃至自然界的親情,則有如陳年老酒般愈醇愈香。古有“百善孝為先”一說,這是中華民族在世界各民族中頗具特色的道德尺度。人際關系需要和諧,首先取決于是否尊重周圍的人,尤其是尊敬長者。正如《孝經》中所說:“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敬老并不是僅指敬愛自己的父母,而是要以同樣的心態去尊敬周圍的長輩,那樣才真正做到了敬老。
孝心無價。我們作為炎黃子孫要時刻謹記,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傳統美德發揚光大。學會感恩,是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感恩,并不局限于銘記別人的好處,而是體現在生活的點滴之中。
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
梁 毅
親情是一個人善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孝敬父母,尊敬長輩,這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贊。試想,一個人如果連孝敬父母、報答養育之恩都做不到,誰還能相信他呢?又有誰愿意和他打交道呢?
《新三字經》里有一句:能溫席,小黃香,愛父母,意深長。其中提到的小黃香,是漢代湖北省一位孝敬長輩而名留千古的好兒童。他9歲時,不幸喪母,小小年紀便懂得孝敬父親。每當夏天炎熱時,他就把父親睡的枕席扇涼,趕走蚊子,放好帳子,讓父親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鐵,他就先睡在父親的床席上,用自己的體溫把被子暖熱,再請父親睡到溫暖的床上。小黃香不僅以孝心聞名,而且刻苦勤奮,博學多才,才有“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贊譽。這和《孝經》故事里的“吳猛恣蚊飽血”如出一轍。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是最真摯最無私的,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永遠也訴說不完的:吮著母親的乳汁離開襁褓;揪著父母的心邁開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兒歌聲中入睡,在無微不至的關懷中成長;災災病病使父母熬過多少個不眠之夜;讀書升學花費了父母多少心血;立業成家鋪墊著父母多少艱辛。可以說,父母為養育自己的兒女付出了畢生的心血。這種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間最偉大的力量。如果人類應該有愛,那么首先愛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談到愛他人、愛集體、愛社會、愛祖國……孝敬父母,不但要很好地承擔對父母應盡的贍養義務,而且要盡心盡力滿足父母在精神生活和親情方面的需求。特別對年邁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顧,耐心安慰。就說現在城市里的大多數老人,雖然兒孫滿堂,在生活上不愁吃穿,不缺錢花,但是因為工作的緣故,孩子幾乎都不在身邊,平時恐怕很少見面。所以,在他們的感情上,最渴望的就是能與所有的親人團聚。
不是有首歌中唱道:“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幫媽媽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求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只求個平平安安,團團圓圓”。所以將來不管我們走到哪里,都要記著爸爸、媽媽。而且更要趁在他們身邊的時候,多孝敬他們。
孝 是 立 身 之 本
李曉原
《孝經》是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在唐代被尊為經書,南宋以后被列為《十三經》之一,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將來”的經典。
該書以孝為中心,比較集中地闡述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范,“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書中指出,孝是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祿。
《孝經》對實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作了系統的規定。它主張把“孝”貫穿于人的一切行為之中,它把維護宗法等級關系與為封建專制君主服務聯系起來,主張“孝”要“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并按照父親的生老病死等生命過程,提出“孝”的具體要求:“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該書還根據不同人的等級差別,規定了行“孝”的不同內容:天子之“孝”要求“愛敬盡于其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則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士階層的“孝”是忠順事上,保祿位,守祭祀;庶人之“孝”應“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
“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其實是對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提出了具體要求。這具體要求,其實又是對人的最低要求了吧。試想,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父母都不能贍養,對父母都不能恭敬,對父母都不能關心,他還能有何愛心?沒有愛心的人,又如何熱愛自己的祖國、熱愛自己的事業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作為老干部工作者,我們還應當把尊敬父母的態度拿到工作中來。老干部工作是一個特殊的工作,我們工作的對象主要是老年人。他們有的耳聾眼花,思維緩慢;有的思想固執,交流困難。但這些老前輩,正是為新中國的建立拋頭顱灑熱血的群體,是為建設新中國出力流汗的群體。面對這樣一個群體,難道不值得我們拿出對待父母的態度來對待他們嗎?如果能有這樣的態度來面對這個群體,服務于這個群體,我們還有什么樣的工作干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