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视频小说,女被男啪到哭的视频网站,色哟哟欧美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毛片,欧美狂猛专区,日本色区

企業管理:為官之道

2012-08-23-12:05[來源:德孝網][作者:管理員][瀏覽量:1322]

  企業管理:為官之道 

人人都說官好做,孰不知做官難做好。做官是一門大學問。“做官先做人,萬事民為先。”做官的學問其實就是做人的學問。要想做個好官,首先得學會做個好心腸的人,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古時候,子張曾向孔子請教做官的方法。孔子回答說;“多聽,對有疑問的地方持保留態度,對沒有疑問的,自己說話時也要謹慎,這樣就可以少過錯;多看,對不理解得地方持保留態度,對理解的,自己做時也要謹慎,這樣就可以少后悔。

  多謀善斷是領導者的重要素質。所謂多謀,就是處理事情、解決問題的主意多、點子多、辦法多;不是只有一種主意,而是有多種主意,不是只有一種方法,而是有多種辦法。所謂善斷,就是能夠從多種主意中選擇出最好的主意來,能夠從多種辦法中選擇出最佳的辦法來,堅決果斷地去實行它。換句話說,多謀善斷就是既能提出多種方法,又能善于優選決策。

  什么是領導的美德?在被調查的人中有80%的人認為第一是寬容,第二是謙虛,具備以上兩種美德者最容易為人們所接受。寬容是包容他人的美德,寬容更是一個領導者團結下屬的方法。一個專門盯著下屬過錯并用放大鏡觀察下屬行為的領導者永遠不會被下屬歡迎。無論是做官還是做人,要學會寬容,凡事不可太較真,較真說白了就是鉆牛角尖、走死胡同。

  中庸之道是一種把握矛盾兩端的智慧,即竭力防止走極端,竭力避免過與不及給事物平衡帶來的破壞作用。細察孔子言行,無不恪守中庸之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在孔子這里,君子是中庸之道的象征,在為人處世中,君子恰到好處地把握著“和”與“同”、“泰”與“驕”、“周”與“比”的度,始終不偏不倚、不隨心所欲,避免過激的言行,從而避免矛盾的一方走向極端給事物平衡帶來的破壞作用。

  作為一名領導者一定要學會寬以待人。以敵視的眼光看人,心胸狹窄、處處提防,不能寬大為懷的人,必然會孤獨而陷入憂郁和痛苦之中;而寬宏大量、與人為善、寬容待人,主動為他人著想,肯關心和幫助別人的人,則容易討人喜歡、被人接納、受人尊重,具有魅力,因而能更多地體驗交際成功的喜悅。

  寬以待人,就是在人際交往中有較強的相容度。相容就是寬厚、容忍、心胸寬廣、忍耐性強。相容能接納、團結更多的人,在順利的時候共奮斗,在困難的時候共患難,進而增加成功的可能,創造更多的成功機會。反之,相容度低,則會使人疏遠,減少合作力量,人為地增加成功的阻力。

  要寬以待人,就不能心胸狹窄。有些事情,在別人看來根本不值一提的、會很快忘記的,心胸狹窄的人卻不能釋然。心胸狹窄的人毫無例外地都活得很累:算計別人,怕別人算計,患得患失,時刻提心吊膽,警惕性很高,神經緊張,在意自己和別人的眼神、話語、動作,容不下不同意見,很難與別人溝通、合作,因此也很難得到晉升。

  總之,大凡有魅力的人,都具有良好的品質。如果我們能愛心永存、真誠待人、寬以待人,就能盡可能多地贏得別人的好感、信賴和尊重。就能較好地與周圍的人和睦相處,就能在人生旅途中順利愉快地前行,也就容易得到晉升發展的機會。

  俗話說:好漢打掉了牙,和血吞下去。再優秀的領導者身上,我們總是能發現優秀的特質。但是這個世界上并沒有天生的領導。這些特質無一不是從修養中來的。自我修養,是領導者走向成功的起點。

  孟子曰: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能屈能伸著方為大丈夫!受不得半點氣的人成不了大氣候。大丈夫根據時勢,需要屈時就屈,需要伸時就伸,可以屈時就屈,可以伸時就伸。屈于應當屈的時候,是智慧;伸于應當伸的時候,也是智慧。屈是保存力量,伸是光大力量;屈是隱匿自我,伸是高揚自我;屈是生之低谷,伸是生之巔峰。

  人人都說管好做,孰不知做官難做好。官場就像一條河,水清水淺難琢磨,水若過清則魚不留,人若過察則事堪憂。韜光養晦、深藏不露自古以來就是政治家的一種修養,他們即使遭到巨大的人格、精神的污辱,但對自己“雄濟天下”的凌云壯志,也從來不懷疑。他們咬緊牙關,從不逞一時之勇而毀掉自己的美好未來,以一種“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將自己的政治生涯推向更高的境界。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人生在世,由于過分精明、清醒,才惹出這樣那樣的事端來。爭名奪利、爾虞我詐、明槍暗箭哪樣不是人“聰明”的大腦炮制出來的?因此,不要過于追求萬事皆明,有些時候還是糊涂一點可能會更好。“難得糊涂”,不是嗎?

  《菜根譚》中曰:“寵利毋居人前,德業毋落人后,受享毋逾分外,修為毋減分中。”它的意思是說,在恩寵利祿方面,不要搶在別人前面;在德行與事業上,不要落在人后面;在接受與享受方面,不要越過一定分寸;在修養與操行上,不要降低分毫。

  一個有修養的人,應該知道居功之害。因此碰到好事時,要分一些給其他人,絕對不可以自己獨享,否則輕的招致他人怨恨,重的甚至惹來殺身之禍,所以與別人共同擁有完美名節,就可以避免意想不到的加害。同樣對那些可能玷污行為和名譽的事,不應該全部推諉給別人,而應主動承擔一些過錯、引咎自責。具備這樣涵養德行的人才算是完美而清高的人。[next]

  在榮譽面前,品格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態度:高尚無私的人不看重世俗的虛名:信念堅定的人對別人的毀譽毫不在意:公平正直的人認為榮譽應當與價值相稱;謙虛謹慎的人見了榮譽盡量躲避,而愛慕虛榮的人極渴望戴上榮耀的桂冠:目光短淺的人還會躺在榮譽薄上不思進取。在人生的道路上,寵辱之事常會發生,所以為官要加強自身修養,保持冷靜的心理狀態,如此方能真正做到為官不倒的最高境界。

  既然受到冷遇已成為一個事實,最高明的辦法莫過于坦然地接受它,并努力使自己的心態做到平和,不但不為逆境所困擾所挫傷,而且還能化不利為有利,使自己的精神永遠不能被打敗。

  在寵辱面前,應該持有自知之明的客觀態度,對自己有個正確的評價。當獲得榮譽時,應該把它作為前進的動力;當受到凌辱時,應把它作為人生的警鐘;當遭到邪惡勢力打擊時,應該有理、有力、有節地進行斗爭。這樣才能永遠信心百倍地前進在人生的大道上。

  人是感性動物,人的一切行為動力都受感情支配。而獲取人們感情的唯一方法,就在于你表示了解他,在于你尊敬他、器重他、同情他、幫助他、愛護他等等。你如果是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使人們認為你是偉大、神圣不可侵犯的領袖,還不如降低自己的身份,放下自己的架子,使他們認為你是完全可以信賴的人,是他們的真誠朋友,而實際上你是他們的領袖。這樣發展下去,在無形之中他們就抬高了你的身份地位,使人們的心目之中保存著這種觀念、看法,于是,你便提起人們的自尊心,去獲取對你的熱烈擁護與衷心的愛戴。這樣,人們不僅會心悅誠服地擁護你、愛戴你,甚至于心甘情愿地為你赴湯蹈火,為你盡忠效力,心甘情愿獻上自己的生命。但是,你作為一個領導,如果唯我獨尊,狂妄自大,就永遠難以贏得人們真誠的擁護與愛戴。

  一個人有了無可無不可的胸懷,就能看到他的容人氣量。雖然能容人,心中也應該有個主宰,有個見解,有個辨別,這就是從容量發掘為對人的雅量。

  作為領導者來說,就是要能恰當地抑制自己,顯揚他人。顯揚他人實際上就是抬高自己。缺乏自信固然足以毀滅自己的事業。而唯我獨尊、狂妄自大、放縱無禮,同樣足以毀害自己的事業。所以說,要領導人民,必須用言辭對人民表示謙下;要想領導人民,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們后面。這樣,雖然地位處在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沉重;處在人民的前面,而人民并不感到難堪。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假如我們胸懷狹隘,沒有容人、容物的肚量,不僅難以成就大事業,恐怕也難以與人親切地交往,和睦地與人相處,甚至內心也永遠感到孤單、寂寞、痛苦。假如我們有寬大的胸懷不僅能收攬人心,在自己身邊聚集優秀人才,還能使人心悅誠服、同心協力、互助互愛。同時,也可以使自己心平氣和、頭腦清醒、心態平穩,見識、膽識隨之而拓展,為來日謀求更大的發展打下基礎。

  俗話說,不能服眾者必不能成大事。作為一個領導人必須具有團結人才、組織人才的能力,他能夠以寬闊的胸懷寬容人,以坦蕩的胸懷團結人,因而能夠擔負起對下屬的責任。

  北京譚拓寺內彌勒佛旁有一幅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這副對聯在寬容上強調的是要容天下難容之事。做領導的要寬容一般的事,還比較容易;遇到難容的事能夠寬容就不大容易了。這就需要提倡“糊涂”二字。鄭板橋說得好:“退一步天地寬,讓一招前途廣——糊涂而已。”當然,在原則的問題上糊涂不得,而在涉及個人恩怨的問題上,則是應該糊涂一些的。

  四川樂山凌云寺內彌勒佛旁的一副對聯則又有所不同:“笑古笑今,笑東笑西,笑南笑北,笑來笑去,笑自己原無知無識;觀事觀物,觀天觀地,觀日觀月,觀來觀去,觀他人總有高低。”這副對聯強調的是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對己要時時處處看到自己的無知無識,對人要盡量找出別人的長處。笑,并非笑人,而是笑自己無知無識;觀,并非是觀人之短,更要觀人之長,學人之長,容忍之短。任何正常的人,都是有短有長的,都是有優點也有缺點的,有時一個人的優點與缺點往往結合在一起。所以說領導看人、待人,要見人之長,容忍之短,與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

  寬容不會失去什么,相反會真正得到;得到的不只是一個人,更會是得到人的心。要做到寬容,領導者首先要有寬廣的心胸,善于求同存異,虛心聽取各種不同的意見和建議,不要總是對一些細微未節斤斤計較,更不要對一些陳年舊賬念念不忘,因為領導人的一言一行,都可以成為屬下在意的對象。

  古語說:“宰相肚里能撐船。”對于現代人來說,領導的肚子里要能跑開火車才行。對于具有不同脾氣、不同嗜好、不同優缺點的人,你要學會去團結他們,因為你是一位領導者,你應具備一顆火熱而寬容的心。

  由此可見,處變而不驚,以寬容對待狹隘,以禮貌謙恭對待冷嘲熱諷,不將心思牽于一事一物,不將一絲哀怨氣惱掛在心頭,這是作為一位領導人理應具備的容人雅量。

  作為一個領導者要求他人容易,節制自己困難。所以判斷一個領導的才德,除了觀察它的管理能力外,還要觀察他對自己的約束能力。[next]

  俗話說:“世界上最寬闊的東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心胸。”只有豁達大度,從諫如流,才能修煉出自己的內圣之法。

  做官要學會自我節制,正如話不可說絕,勢不可用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占盡,聰明不可使盡一樣。生活是復雜的,而生活的道理是簡單的。

  作為一名領導,能否取得下屬的信賴十分關鍵。沒有下屬的擁戴,就算手中有天大的權利也無法持久。那么,領導如何才能獲得下屬的信賴呢?

  首先,要善于為部下攬過。領導者對下屬不僅要嚴格要求而且要勇于攬過自責,這將會令部屬感恩敬佩。

  上司為部下攬過,意在保護部下,令其改過,反省自思,將帥關心部屬,不但表現在一般生活方面,更重要的是在部屬有過失時要寬厚待人。

  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給人方便等于給己方便”。一個人心里有別人,懂得設身處地地替他人著想,有愛心奉獻,得到的是內心的充實、人格的錘煉和思想境界的提高,也同樣會得到愛心的照耀,真情的溫暖。虛偽換不來真情,冷酷換不來熱枕。

  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到處充滿了機巧、險詐、說謊、欺騙、逞能、陰謀、斗爭,而老實、忠厚、善良、退讓、柔弱等美德都逃得無影無蹤了。彼此逞能,暗算代替了友情;彼此都以為自己聰明,所以,彼此都愚蠢;彼此都想來占對方的便宜,所以,到頭來大家都挖了自己的墻腳。

  其實,低調絕不是無用,不等于懦弱,相反,低調才能成就大事,才能保全自己,戰勝他人。大多數成功者都是高標處世與低調做人的典范。高標處世是一種境界,低調做人是一種風度。如今最能保全自己的、發展自己和成就自己的人生之道便是:高標處世、低調做人。

  人生在世,有順境也有逆境,有幸運也有厄運。順境中往往潛藏著失敗的可能,逆境中常常包含著成功的因子。成功不是永遠的標簽,失敗也不是終身的注冊,關鍵在于把握。一個人比較順利的時候要居安思危、頭腦清醒,始終保持一種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清醒和謹慎;一個人在經受挫折的時候,要堅定信心,看到光明,不氣餒、不悲觀,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與勇氣。

  權力絕不可強使濫用,領導者應該根據事實,就事論事,要具有充分的指責理由。而不應因為被賦予了權力、賦予了使人服從的權勢而濫用指責。把強制及使人服從的力量深藏不露,才是最聰明的辦法。

  屬下能老實地接受指責當然最好,有些下屬非但不能接受,反而針鋒相對,此時有的領導就會火冒三丈,而用“這是命令,一定要給我做到”的強制語氣來壓制對方。

  聰明的領導可不會這么做,這是表現度量的重要時機,改變指責方式才是必要的。從權力的寶座上走下來,以一種交換意見的態度,和氣地解決問題,才是上策。

  本來身為下屬的人,就算不受強制,也會有服從的心理,如果領導者用一種以上壓下的態度對付下屬,即使性格溫順的人也會產生反感。所以領導者不能借助權力壓人,靠本身的威信使人服從才是明智的辦法。

  其實,一個真正優秀的領導,絕不應該依靠權力來行事,再說,部屬本身也知道要尊重上司,那你又何必處處表現出你的權力呢?

  可是有些領導,當部屬不按己意而行時,往往不愿花點時間與部屬商談一下,馬上會搬出權力,想借以操縱部屬。即使他不是用很強硬的態度,但此種行為即明白表示,他不相信部屬的能力。“要相信部屬”,這是最重要的。當你期待部屬有所表現時,第一步——你要相信他的能力。因為無論多不可靠、多無能的部屬,一旦你命令他工作,既不可輕視他的能力。對他的努力行動應盡量給予援助,即使自己有好的構想,也要放在心里。在部屬未提出比自己更好的建議前,要耐心地幫助他們,給予他們意見和忠告。

  總之,強使濫用權力是領導的一大忌諱。領導的威信是無法通過強使濫用權力來實現的,相反,強使濫用權力只會降低領導的威信。[next]

  權利是一把雙刃劍,絕不可以強是濫用,把強制及使人服從的力量深藏不露,才是最聰明的辦法。以一種交換意見的態度,和氣地解決問題,才是卜策。

  領導不論手握的權力有多么大,都不可得意忘形、剛愎自用,否則很快就會失去手中的權力。

  春風得意馬蹄疾,時間長了莫忘形,一旦忘乎所以,領導的地位就會動搖,最終將影響自己的發展前途。在你春風得意的時候,凡事要采取低調姿態,最好將功勞歸于大伙兒,特別是對同級同事和上司,一定要保持謙虛態度,減低人家對你的嫉妒。

  容忍別人對自己所犯的錯誤,不記仇,別人必然以自己的一技之長來酬答你。寬大自己的仇人,仇人會良心發現,必會找機會以死相報。原因在于你不記他的過錯,給他以希望,他要報恩的感情存于胸中,所以一旦他的能量、才技被發揮出來,就能干一番大事業,對己對人,對社會都是一大貢獻。那些專門去收集別人的過錯,去尋找仇人的人,與不殺自己的仇人相比不是太愚蠢了嗎?

  主動化解,對自己要求更加嚴格一點,盡量在工作上不給領導留下貶低你的機會,同時,冤家宜解不宜結,你要放棄過去誰是誰非的概念,主動邀請或通過朋友請他吃一頓飯,交流一下感情,口中不說,人人心里有數,一切從零開始,而不要從負數開始。這是解決這個難題的基本原則。

  有人曾經說:“破除天下的大巧就得用大拙,破除天下的大偽就得用大誠,破除天下的大奇就得用大正。制服天下的大變以至于不變,限制天下的大謀以至于不謀,抑制天下的大爭以至于不爭。所以,這就宜當守住拙、守住誠、守住一、守住愚、守住讓。隨其自然,返璞歸真,如同嬰孩的初生狀況,如同萬物的生長,如同水到渠成,無可阻擋,也不可強求。”

  有時可能是“千人盲目一人明”,不過,這時自己的見解也未必高明。因此,一個人在任何時候都要注意謙虛謹慎,多聽別人的意見。至于采取什么態度,那就要因具體情況而定。所謂大智若愚也不過如此。

  生活在社會這個大家庭中,更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與事。與朋友相處,“難得糊涂”變成了寬容與愛心。退一步海闊天空,朋友的“是”放在心上,朋友的“非”放在記憶的風中讓他淡去,不留在心底。在朋友的心里總有著一絲溫暖,而這種寬容的溫暖是你獨有的關。

  “難得糊涂”既是一種處世哲學,牽強點說,也是一種科學的方法論或辯證法。許多學科里都有一些難以界定的“模糊概念”,連精確縝密不過的數學不也有個“模糊數學”分支。從辯證法的角度來講,這就叫“模糊中隱藏著精確,精確里蘊含著模糊”。總之任何事情都不能也沒有絕對的精確,更何況世態人生,絕對的是非曲直是不存在的。所以做事為人也就不必太認真了,有時候還是糊涂一點為好。

  難得糊涂,難得讓自己糊涂。讓自己糊涂是一種智慧,一種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智慧;是一種把自己放在低處,才能更好地接納別人的智慧,讓自己博大;是一種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智慧。

  所謂“外圓”就是在交往中學會必要的容忍,學會合理的妥協,學會把握自己的情感,學會駕馭自己的意志。“圓”是心胸的開闊,“圓”是生活的輕松,“圓”是對自我的超越,“圓”是通往成功的坦蕩大道。

  “方”是人格的獨立,“方”是情操的獨守,“方”是自我價值的完美實現,“方”是對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

  無論做人還是做官,都要寬容,該放手時且放手,得饒人處且饒人。生活在有愛與寬容充盈的世界,我們的路越走越寬。我們的身邊才會有更多的感動,有更多的真誠。[next]

  權力的確可以為人帶來眾多方便與好處,自古至今都使人們欲求的重要對象之一。然而,正如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一樣,權力可使人野心膨脹,也可使人死無葬身之地。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內心方正,有些人內心圓滑,有些人對外方正,有些人對外圓滑。從這個角度考察,人物呈現四種形態:內方外方,內方外圓,內圓外圓,內圓外方。“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到什么廟里拜什么神”,和不同形態的人物交往,要用不同的交際之道。

  淡泊寧靜是中國傳統所提倡的理想人格。淡薄主要指摒棄私心雜念而清凈安寧的精神狀態;輕視名利,不為名利所囿的精神境界。寧靜主要指心底平和,不與人爭,不自暴自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淡泊寧靜,講求以簡樸為美,不計較物質追求,厭惡奢侈,以貪婪為恥,以清廉為榮。

  自我的玄機在一個“靜”字,做官的玄機在于一個“廉”字。當一個人心靜如水時,其心中猶如明鏡一塵不染,考慮事情就會發現真理,淡泊處世時才會有悠然自得的情趣,廉潔時就能公開對待人與事。有一句名言就是:“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做官若能時時想到這句話,那就離做好官不遠了。

  正如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做官、做人皆是如此。否極泰來,榮辱自古周而復始。因此,大可不必盛喜衰悲,得喜失悲。在大德大失、大盛大衰面前,應保持一種淡然的心境。如果做官不能嚴于律己,難擺脫世俗的欲望那最好不要去做官,別以為自己一時貪贓枉法得逞就認為一輩子可以享受清福。要想人不知,除非幾莫為。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只有自己慎獨,才能做一個為民作主的好官。

  “盛世必衰,物極必反”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然而真正能夠懂得其深刻含義的人卻未必多。因為許多人都向往著高官厚祿、榮華富貴。自古以來,人的進退,原本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退”字。但是不管個人的主觀愿望如何,只知進不知退,在“退”上欠火候,可能都會使一生功績毀于一旦,身敗名裂,遺恨千年!

  有句話說得好:“進,固然需要努力;退,更需要智慧用心。”有時候,讓步其實只是暫時的虛擬的退卻,為了進一尺有時候就必須先做出退一寸忍讓,這其實是最為高明的韜晦之計。

  “進”固然重要,但“退”往往也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孫子兵法》中的“以正合,以奇勝”便是這個道理。“退”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妥協和退卻,而是通過退步來達到自己的最終目的。

  一人成就了功業就應及時抽身而退,這才是符合自然規律的。只知道進取而不知道隱退,這就是《易經》“乾卦”所說的“亢”,也就是過分的意思。火中能驗證寒暑交替的癥候,處在鼎盛時要警覺有羊撞藩籬進退兩難的災咎。天時人事同一樞機,進取引退道理相同,應當引退而不退,災害就會一起降臨。狡猾的兔子死了,走狗就會被殺掉,到那時在嗟嘆后悔,哪里來得及!

  在處理上下級關系時,一定要注意這樣一條鐵則:“聰明要讓上司顯”,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解釋,就是出頭露臉的好事要歸上司。這樣做,肯定是好處多多,受益無窮。反之。作為下屬,如果你與上司的交往中總是咄咄逼人,不知道給上司留面子,就會引起上司的反感。更有甚者,把本該屬于上司的光輝硬往自己臉上貼,完全忘了自己的身份,老做一些“越位”的事,搶上司的“鏡頭”,恐怕被上司“炒魷魚”的日子也就不遠了。

  世間一切事物都在不斷的發生變化,時勢的盛衰和人生的沉浮也是如此,所以為人處世要精通時務,懂得“激流勇進”和“激流勇退”的道理。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見到利益,就想得到,而且得到越多越好,這是人們共同的心理。看到別人賺錢,自己也想發財,這也是正常現象。但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能貪心不足。

  作為國君如果太貪婪,那么國家滅亡的日子就不遠了;作為一個官員,如果貪無止境,那么他的政治前途也將要喪失;作為一個商人如果貪心十足,那么他在商戰中很快就會敗下陣來。人由于貪欲不止,往往只見利而不見害,結果是利也沒有得到,害反而先來臨了。

  對一個人來說,守住一顆平常心,談何容易!而對于一個做官的人來說,要想有一個較高的修養境界,更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我們常常在生活中遇到這樣一種情況,它可能是一種平白無故的批評,也可能是一種莫明其妙的指責,它可能來自于同事和朋友的誤解,也可能是出于某些不安好心的人的唆使和陰謀,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小節不忍,則很容易把事情弄壞,甚至把好事辦成壞事。

  作為一個好的領導者,要善于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而且還必須有“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的科學態度。不要被下屬制造出來的表面現象所迷惑,也不能被他們的花言巧語所蒙蔽。

  花要半開,酒要半醉。作為一個人,尤其是作為一個有才華的人,要做到不露鋒芒,既有效地保護自我,又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不僅要說服、戰勝盲目驕傲自大的病態心理,凡事不要太張狂太咄咄逼人,更要養成謙虛讓人的美德。

  所謂“花要半開,酒要半醉”,凡是鮮花盛開嬌艷的時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也就是衰敗的開始。人生也是這樣。當你志得意滿時,切不可趾高氣揚,目空一切,不可一世。所以,無論你有怎樣出眾的才智,但一定要謹記: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國濟民的圣人君子似的,還是收斂起你的鋒芒,夾起你的尾巴,掩飾起你的才華![next]

  領導想要很好地把握下屬的方法之一,就是平時多多關心他們。否則,在用人之際,就會人心渙散,無可用之人。

  其實,要收服人心,并不一定要用利益,并不是所有人都會為利所動。若能為利所動的,誰能保證日后他不會為利而出賣你呢?

  在平時,一件芝麻綠豆那么大的事情,也許人人都會不以為然,但有的時候,如果處理不當,從中可能引發國家存亡這樣的大事。

  現實生活中,人們常說人情難做。其實人情并不難做、不過要做到如下兩點卻很難:一是人情要做完;二是人情要做的充分。

  眾所周知,人的感情是人對現實環境是否適應自己需要的一種心理反應,情感時常引導人們接受理智尚屬模糊的事物,成為理智的先導。在理智與情感一致起來時,就更成為理智行為的推動力。情感不只調節人的認知方向、調節人的行為,而且當人的感情有了更多的一致時,即人們有了共同的心理體驗和表達方式時,人們的感情追求便成為共同的需要,人際間的依戀性就會越來越強,集體的理解力、凝聚力、向心力即可成為不可抗拒的精神力量,維護集體的責任感、甚至是使命感也就成為了每個成員的自發立場。

  可見,情感對于集體是多么的重要。然而情感不是自發產生的,在有些領導者的觀念中,也往往認為情感是在自身形象確立過程中、在自身工作取得成果后自然獲得的。他們并沒有把情感作為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沒有有意識地培養領導者和被領導者之間、集體內部之間的情感聯系,沒有有意識地把大家內在的巨大情感激發出來,化為個人、集體的前進動力,這是不對的。

  一個當權者只有精通了動之以情的方法,才能打動屬下的真心。而作為一個單位,只有有了明智的領導和忠心的屬下才能取得長足的發展。同時,一個領導者只有在擁有了忠心的下屬的支持,才能使其事業有大的發展。

  在平時,一件芝麻綠豆那么大小的事情,也許人人都會不以為然,但有的時候,只要員工體察到你對他們的關心,他們日后會盡力支持你。醉翁之意不在酒,因這只用花你一些時間和耐性,又何樂而不為呢。

  社會上有些奇怪的現象,常令人思考,有些人雖然出力不大,但好事占盡;有些人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卻收獲甚小。道理何在?恐莫過于借力與出力之別。

  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利益,這是一種處世智慧。我們為人處世,同各方面搞好關系,搞好協作,就必須先修煉自己。要立大志,苦心求索,在思想、品質、才能諸方面不斷提高自己。

  所謂小人,就是那種人品差,氣量小,不擇手段、損人利己之惡徒。他們動輒溜須拍馬、挑撥離間、造謠生事、結仇記恨、落井下石。小人是琢磨別人的專家,敢于為芝麻大小的恩怨付出一切代價。

  無論你在何處,做什么工作,小人都是無處不在的,他們見縫插針,隱藏在你工作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因此如果你想工作生活的比現在好,預防小人是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而且千萬不要去得罪小人!還是古人說的好:“寧負君子,而勿負小人!”

  “小人”每個地方都有,他們造謠生事,挑撥離間,興風作浪很令人討厭,但你也沒有必要抱著仇視的態度。仇視小人固然可以顯示出你的正義,但是并不是保身之道。因為你仇視小人的結果就是得罪了小人,他是會對你展開反擊的。也許你不怕他們反擊,也許他們也奈何不了你,但你要知道,小人之所以為小人,是因為他們始終在暗處,用的始終是卑鄙下流的手段,而且不會輕易罷手。

  對付小人沒有什么好的辦法!只能預防!不要得罪他們,要小心說話不留下把柄給他們,偶爾吃點小虧就算了,不要和他們有利益瓜葛!

  人性叢林中,仇視小人固然體現你的正義,但這卻不是保身之道!所以和小人保持一點距離就好,不必嫉惡如仇和他們劃清界限,他們也是需要自尊和面子的!何況你又不能完全“消滅”他們!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天”。人際交往,互利互惠。幫助別人,就是在為自己的人情信用卡儲蓄,特別是在人患難之際施于援手,就落難英雄于困頓。真心助人,其回報不言而喻。

  朋友多了路好走。這句話在任何時候都是切實可行的。一個人想走上領導崗位,多交各行業的朋友是有利無害的。[next]

  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在風云多變的封建官場,稍有不慎,滿盤皆輸。想為自己多留一條后路,就要廣結善緣,多交朋友,但不是那種狐朋狗友,是那種真正意義上的知心朋友。

  古人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雖說“人情”不是萬能的鑰匙,但不懂人情是不可以的。因為,人情是無根的東西,想要固定它,必須牢牢地掌握它。通曉人情,就是要有一種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的情感體驗的態度。從正面講,就是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好像肚子餓了要吃飯,應該想到別人肚子也餓了,也要吃飯;身上冷了要穿衣,應想到別人也與你一樣。懂得這些,你就要“推食食人、解衣衣人”。

  天上不會白掉一張餡餅,而且剛好掉到你的嘴巴里。人情要去做。因為欠了人情,別人必然會有回報。每個會做人的人,都會處在兩種位置的角色上,不是別人欠你請,就是你欠別人的情,不存在誰算計誰的問題,因為中國人的關系就是靠人情的流動在相互維系著、進行著的。

  所有驕傲的人都認為,自己有學識,有能力,或有功勞;而謙遜的人卻總是認為自己還差得很遠。驕傲者也許真的有其驕傲的資本,而謙虛者真的差得很遠嗎?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

  事實上,驕傲的真正原因并不是飽學,而是因為無知。同樣,謙虛的真正原因也不是他差得很遠,恰恰相反,他的確不比人別差。謙虛與驕傲的原因在于一個人的總體修養如何,而不在于是否多讀了幾本書,多做了幾件事。

  心懷奸邪的人主動吃虧,如果達成目的,給大家造成的是禍患;一身正氣、心懷忠義的人主動吃虧,如果達成目的,則會造福他人。因此,每一位領導者都應該仔細考察身邊那些主動吃虧的人,弄清楚他吃虧的動機究竟是什么,再結合其一貫品行,這才可以真正做到人盡其能,共同發展。

  用人之術以收心為上,收身為下。要想真正得到一個人的忠誠和歸順,必須從情感和良知上征服她。

  讓人懼怕你,這只能有短時之功,而讓人感激你,則會有永遠的效力。

  用人的關鍵在于收買人心,人心在平常是看不見的,關鍵時刻又是一只巨大的力量,只要善于運用它,即使是天大的困難,也能夠成功地克服。

  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人才也有三教九流之分。孔子曾把人分為五個層次,即:庸人、士人、君子、賢人、圣人。我們且不說孔子這種劃分是否有道理、是否正確,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人是各不相同的。一個人有一個人的脾氣秉性,一個人有一個人的處世能力,每人有每人適合的生存環境和條件,每人有每人的長處和短處。要做到合理使用人才,首先必須要做到知人、識人。將每一個人的特點熟記在心,然后根據每個人的特點及能力,安排相應的事情。做不到知人、識人,就談不上善用人才。這樣不但會造成人才的浪費,還容易造成人才的離心離德,更容易對事業造成損失。

  作為一個領導,想要合理使用人才,就要善用人才的長處。如果能用其長就能最大限度地調動人才的積極性。另外,長處本身也具有多重性。有些看起來雖然是長處,但對些特定事物來講,可能又變為短處。有些看起來是短處,但對一些特定事物來講,又可能成為長處。一個聰明的領導者,必須掌握科學地使用人才的方法。在揚其所長,抑其所短的同時,把握住長處與短處相互轉化的時機,靈活地處理長處與短處之間的關系,科學地使用人才,防止誤入機械地、死板地使用人才的死胡同。否則,盲目地使用人才,不管人才是否擅長,不管人才具備什么特點,亂點鴛鴦譜,勢必把事情辦糟。

  另外,合理使用人才,還要做到包容人才的短處。人才也是人,“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如果認為是人才就不應該有過錯,那可是太糊涂了。如果認為是人才有過錯就不能用,那更是再糊涂不過了。當今社會,人才輩出,無論是多么精明強干的人才,都有其自身的弱點和錯誤,都有其自身的弱項。寬容人才的一些非原則性錯誤,給他們一個廣闊的發展空間,就能收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效果。

  情態可以分為多種,我們常說的壞人,有奸、邪、佞、賊等,這些人也可以說是有一定之才的人,否則他們就不會被重用。而且這些人還有一項特殊的本事,那就是他們非常善于隱蔽自己,保護自己。甚至可以說,他們有一項比仁人志士更為優長的才能,那就是善于權變,沒有任何原則,沒有任何操守,沒有任何良心地來變化自己,只要能達到自己的目的,什么事都能做得出來,他們為惡、為邪時的善于決斷、善于尋找機會,其意志力、隱忍的能力,可以說比那些行仁、有良心、有賢能的人不知要超出多少倍。

  辨識奸、邪、佞、賊這樣的人,不僅要準確了解他的表現方式和形態而且要把握他們善于隱蔽的種種手段。辯奸邪、遠佞人,還必須心里明白什么是賢能之士,賢能之士的概念明確了,奸、邪、佞、賊就能比照出來。同時也可以用本書所講的識人的方法來加以鑒別:觀之以德;觀之以形,以通其神;使之以事,試之以能;考之以績,責之以實,領導者如果能與下屬同甘共苦,有時往往一件小事便能收得眾人之心。領導者只有寬厚和善,待人不計小節,方可得人心。領導者應當將眼光放遠,不重眼前小利。“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也就是說,自身行為端正,即使不下任何言令,別人也會遵從;而如果自身行為不端正,那么無論怎樣制定法規政策,別人也不會服從,就像老百姓說的,“上梁不正下梁歪”。

  作為領導,要善于聽取部下的意見。這樣不僅僅是可以廣納雅言,使自己思想暢通。更主要的是這種虛心聽取下屬意見的心態會使部下覺得你平易近人、開明納諫,很容易使他們心服于你,甘心情愿地為你出謀劃策,盡心盡力地幫助你走向成功。[next]

  一般情況,下屬的意見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有關計劃或方案策略的計謀意見。對這類意見,領導者既要虛心聽取,又不可偏聽偏信。因眾說紛紜,有是有非,有好有壞,為職者就要善于區分,不能盲從。另一類則是指領導者自身的工作得失、正誤的批評性意見。俗話說:“忠言逆耳。”對于這類意見,態度尤應謹慎。當然,無論是誰都不愿讓人指責缺點,領導者更是如此。但是,部下的批評無論對與錯,恰當與否,都應欣然接受,做到虛懷若谷,坦蕩無砥。因為,部下如此直言不諱正說明了他對你的赤誠,比那些表面吹捧,背地施毒的人要強得多,能得到這種人的支持,事業才會成功。領導者聽取下屬的批評意見,應當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最忌暴跳如雷,不肯接受。那樣,就很容易被小人塞耳目,應當“親賢臣,遠小人,察納雅言”。

  虛心聽取下屬意見的態度會使部下覺得你平易近人、開明納諫,很容易使他們心服于你,甘心情愿地為你出謀劃策,盡心盡力地幫助你走向成功。所謂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就是要博采眾長,發揮大家的智慧,齊心協力辦好事。

  把官場心得權力授給可信之人,這是每一個領導者都應該懂得的,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部下的積極性,創造更大的效益。。否則就會埋沒人才,使得單位的業績停滯不前。

  古人出師時,君主都會對將領說:“軍中事,不由君命,皆由將出。”古人又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授。”說的是將領被授權以后應該獨立行使權利,不受外界的干涉,這樣于授權者來說等于是抓住了關鍵,可以超脫;對于被授權者來說則權統一,可大展鴻圖。

  總之,領導者想要成就大業,就得信任屬下,給予其實權。

  美國著名現代管理學家杜拉克在談到用人問題時說:“倘要所用的人沒有短處,其結果至多只是一個平平凡凡的組織。所謂:樣樣都是,必然是一無是處。才能越高的人,其缺點也往往越突出,有高峰必有深谷,誰也不可能十全十美。”作為一個領導者必須懂得;天下奇才,偏于一面者,十有八九。用人不必求全責備,也不必均是賢才。

  現代社會科技飛速發展,社會情況變化日新月異,人的思維能力,判斷能力是有限度的容人之錯對今天的領導者來說是必備的素質。大連有一個女企業家,專門聘用刑滿釋放人員,她的四十多名員工,無一例外都有過前科。她是怎樣對待這些特殊員工的呢?她自有準則:“忘其前愆,取其后效。”“即其新,不究其舊。”她用信任幫助這些人找回失去的尊重,還這些人以自尊,她甚至將保管倉庫的重任交給曾經偷摸盜竊的人。面對如此信任,稍有良心的人都會感動,都會盡心盡力回報,十幾年來,這個倉庫連一個螺絲釘也沒有丟過。來到這里的浪子們找到了心靈的回頭之岸,開始了新的人生。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用人大可不必求全責備。當然,沒有完人并不等于沒有能人,對能人不必求全責備,而要用其所長,這就是用人的信條。

  清高雅潔的美,顯露于形貌氣質,觀察時少有失誤。失誤的來由,常常在于觀察尤妙和尤虛兩種人。二尤的出現,與眾人表現不同。尤妙的人,含蓄精蘊于內,外表卻無裝飾的姿勢。尤虛的人,言語浮夸,搔首弄姿,內在卻與實際相反。

  人們尋求奇才,不能不以精深入微的眼光,探測其中深奧玄妙的道理,明識其奇特獨到之處。但是有的人以外貌欠缺為不足,有的以姿容美麗為大偉,有的以直率袒露為虛華,有的以巧偽虛假為真實。所以過早地提拔大多失誤,不如順其正常秩序。順從次序是正常的情況。如果不考察其實質,怎么可能保證所推薦的人才沒有缺失?所以選舉中被遺漏的賢才最終得到任用時,就會悔恨何不早點提拔;選拔奇才而奇才終遭敗跡,就會遺憾何不預先有所識別;任意而行,咎由自取,就會后悔何不廣征博問;廣征博問卻耽誤時機,就會怨嘆自己何不多點自信。所以才能出眾的人奮力而起,普通人就會產生誤解。

  清俊雅士、特征突出的人才很容易識別。發生錯誤的往往是那些其貌不揚的奇才異士,如五短身材的晏子。樸實無華的人,精華深蘊在內而不外現,看似平平常常之人,實際上胸中韜略壯于山川溝壑,但不隨便炫耀自己的才華,為人處處居于中庸地位。不是精暉之人,就發現不了這樣的優秀人才。

  還有一種人,外面儀表堂堂風度翩翩,很有英姿,實際上卻腦中無物,外強中干。因其相貌端正,往往為人們喜愛,卻忽略了他真實的才能,待使用時,造成損失后才知他的底細。那種其貌不揚而內有奇謀的人因不喜歡表現自己,往往不易為天下人所識,甚至招來白眼。俗語說:“滿罐水無聲響,半罐水響丁當。”這種奇才往往只有少數圣雄帝王能鑒別,而徒有虛名的假人才,也往往只有賢明之士才能鑒別其真偽。

  想要做一名好的領導,真的很不容易。有時,不論自己多么的努力,做到事必躬親,結果都難于出成效。其實,作為領導,并不意味著什么都得管。而應該大權獨攬,小權分散。做到權限與權能相適應,權力與責任密切結合,獎懲要兌現。

  什么都管的領導是什么都管不好的。記住,當你發現自己忙不過來時,你就要考慮自己是否干了應該由下屬干的事情,你就要考慮是否應該向下放權。

  只要是做領導,無論是剛剛上任,還是已經做了很長時間,一定會面對許多事情要處理,但千萬不要認為把自己搞的狼狽不堪是最佳的選擇。輕松自如的領導善于把好鋼用在刀刃上,功夫用在詩外,厚積而薄發,這樣才不失為上策。那種事必躬親的領導是不值得學習的。

  事事都管、都抓,結果必然是什么也管不好。高明的領導者應該怎么處理公務呢?下面講一個事例。

  漢宣帝時有一位宰相名叫丙吉。有一年春天,丙吉乘車經過繁華的都城街市中,碰見有人群斗,死傷極多,但他若無其事地通過現場,什么話都沒說,繼續往前走。不久又看到一頭拉車的牛吐出舌頭氣喘吁吁,丙吉馬上派人去問牛的主人到底怎么一回事。旁邊的隨從看見這一切覺的奇怪,為什么宰相對群毆事件不聞不問,卻擔心牛得氣喘,如此豈不是輕重不分,人畜顛倒了嗎?于是有人鼓起勇氣請教丙吉。

  丙吉回答他:“取締群毆事件是長安令或京兆尹的職責,身為宰相只要每年一次評定他們的業績,再將其賞罰上奉給皇上就行了。宰相對于所有瑣碎小事不必一一參與,在路上取締群毆圍斗不需要。而我之所以看見牛氣喘吁吁要停車問明原因,是因為現在正值初春時節,而牛卻吐著舌頭氣喘吁吁,我擔心是不是陰陽不調。宰相的職責之一就是要順調陰陽,因此我才特地停下車詢問原因何在。”眾隨從聽后恍然大悟,紛紛稱贊宰相英明。

  如果一位領導對每一件細事都要親抓親管,即使最后成功了,自己也將精疲力竭,也等于沒有完全達到自己的目的。能夠從容不追地治理國家,才是一個理想的領導。同樣的道理,能夠從容不追地使下屬發揮所能而又聽命于己,這才是一個最精明的領導。[next]

  作為領導,并不意味著什么都管。而應該大權獨攬,小權分散。做到權限與權能相適應,權力與權責密切配合,獎懲要兌現。領導者不必事必躬親,事無巨細地過問,該放手就要放手,要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充分調動每個下屬的積極性,使其各盡所能,各安其職,這樣整個機構就會像一臺機器一樣地運轉。凡事事必躬親,這樣得不償失。

  常言道:“知人知面難知心。”特別是那些工于心計、心懷叵測的人,常常是“大奸似忠”,令人難辨真偽。在待人處世中,對于那些貌似“忠厚”的人,也不能不多加防備。

  先觀察。觀察其平常的言語行為,通過這些信息,你可以摸出一定的規律,自然可以理出對方若干思維模式及行為規律,這種模式和風格就是他的平常狀態。當發現對方的言行有了變化時,如由親而疏,或由疏而親,由熱而冷,或由冷而熱,由常態來審視異常,必可發現事有蹊蹺!

  接下來就要以事實上來加以論證,以免判斷錯誤。論證的方法很多,你可開門見山,可旁敲側擊,可迂回向第三者進行了解。至于采用何種方法,要看事件的性質,你的目的及你和對方的關系。不過一般來說,應盡量避免使用開門見山的方法,因為你無法測知對方反應,有時反而會把問題弄糟,甚至產生誤會。最好是能遷回盡量遷回能旁敲側擊盡量旁敲側擊。

  還是古人說的好:“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當一個人得志時,就是考驗一個人的本性的時候。知人知面不知心,人世顯得復雜。認世難,看懂世更難,而很多事情卻只能在人世中解決。

  做不到的不說,說出的一定做到。俗話說:一諾值千金。既然承諾了人家,就不可對承諾的事敷衍了事。誠信對于領導者顯得尤為重要。

  作為領導者,千萬要記住這一點:說了的話一定要算數,信守諾言,才能獲得群眾的信任。古人云: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言而無信,遲早會被識破,這樣的領導是無絲毫權威可信的。

  作為領導,要想獲取下屬的信任和用護,就必須兌現自己的諾言,說到做到,不推諉蒙騙,這樣才能建立起自己的威信,才有自己的號召力。倘若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就會不得民心,得不到支持和擁戴,其結果必然是離心離德、眾叛親離。

  在當今市場經濟體制下,我們說為利益而工作是正大光明的。在利益面前,不要逆來順受,也不要過分謙讓,應該大膽地向領導要求自己應該得到的。“丑話說在前頭”,在接受任務時談好報酬更容易讓領導接受。爭利要把握好態度,既不爭小利,不計較小得失,又不得過分爭利。當然,折扣的方法有時也很奏效。

  當我們考慮工作究竟是為什么的時候,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回答,比如為社會做貢獻、為人民服務等等,這些都是可以上電視或發新聞的話。然而,任何人都不能否認我們是為利益而工作,比如金錢、福利、職務、榮譽等等,否則就未免太虛偽了。

  當下屬的,有話最好當面說,有要求盡管提在前面,要玩“馬前卒”,不要搞“馬后炮”。

  生活中我們最忌諱的是開會不說,會后亂說;當面不說、背后亂說;該說的不說、不該說的亂說。

  古人云:“用人不限資品,但擇有材。”即主張使用人應該不局限于資格、級別,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就應該選擇。以資歷、級別、門第論人,則難于之人,如此用人,必然多用庸才,將會失去人才。

  千萬要記住,不要動不動以心直口快為擋箭牌,心口一致固然好,但要加個把門的,該直則直,該婉則婉。即使需要直接對別人提出批評時,也應講究方式方法,講究批評的語氣、聲調,站在關心愛護的角度,抱著與人為善的態度,讓對方理解你的批評是真為他好,從而引起他發自內心的自我批評,這樣才會起到批評的作用。收到好的效果。控制不住不當之言似乎沒什么了不起,是小節,但這種小節卻常常使人“跌份”。俗話說“瘸腿騾子賣個好價錢”。這話損點兒,但是領會其精神,卻值得深思。究其原因就差在那張嘴上,正是一黑遮千白。有的人干工作也很賣力氣,能力弱點,但言談舉止都很得體,當說則說,不當說從不多言語,因而頗有人緣。

  要留清白在人間,貪得的人,身上富有了,但人心卻一貧如洗;知足的人,身上雖然貧窮,但內心卻很知足。人只要有一點貧戀私利,就會銷熔剛強變為軟弱,阻塞智慧,變得昏聵;仁慧變為狠毒,高潔變為污濁,拜壞一生的品性。生命如舟,載不動太多的物欲和虛榮,要想使之在抵達彼岸時不至于中途擱淺,就必須輕載,取只需要的東西,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

  就人的本性而言,確實有其不知足的一面。古人有詩曰:“古來芳餌下,誰是不吞鉤?”縱觀古往今來的“吞鉤”者,幾乎無一不是從貪心開始的,而每個“吞鉤”者的身后,又幾乎都能見到“釣魚者”的影子。

  廉者常樂無求,貪夫永貪不足。廉者身后留下的是一片政聲,貪夫的身后是千古罵名。人都有知足和不知足兩種心態,對金錢物質“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是的,欲多則心散,心散則志衰,志衰則思不達。為此常常有人不解地問:這些貪官要那么多的錢到底有什么用?一個人被“貪”字所困就會眼花、心亂、嘴饞,魂不守舍,失去理智,走向毀滅。這差不多就是貪婪者的最終結局。

  要想戰勝“貪”,就要從拒小利做起,加強自身思想道德修養,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強自身對權、錢、色的免疫能力,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人生導航。“青山本不老,為雪白頭。綠水原無憂,因風而皺”。所謂“風”與“雪”皆為身外之物而誤人誤己。

  切記:人應該滿足的是自己的內心,而不是欲望本身。過于完美必遭毀滅。

  俗話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不論我們是求學、處世、為官、辦事,只要以謙字鋪路,你就會在人際關系上做到游刃有余,將來才會對自己、對社會盡到責任,也一定會有所作為。而忘言輕人,即使才華橫溢也難成就大業。

  中國古語稱:“美好者,不詳之器”。意思是事物過于完善美好了,必定會帶來毀滅的結果。古人曾反復告誡人們要防別人嫉妒之心,無論求名求利都不能太完美,這才是立身之本。

  所謂做官者,其實乃做人也。古時認為修養好的人能做到喜怒不形于色,寵辱不驚于身,聽到贊譽和詆毀能夠顏色不變,以天下之興衰治亂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樣的人才堪居高位,這樣的人才有可能標炳史冊、光照千秋。 

本文鏈接:www.zhongguodexiao.com

                                                                                                              (責編:孫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