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孝資訊
德孝家園
了解關注
時值仲春,乍暖還寒。在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炮里鄉伯坊村原址,一場春雨讓一大片魔芋地煥發生機。遠遠望去,大地被注入生命之水,結實碩大的魔芋在綠田里若隱若現。
“你們咋都來了,快到我這院子里坐!”五十一歲的楊富軍熱情地招呼著,給記者介紹他院子里種的蔬菜瓜果。房屋正中,一位老人身著喜慶的紅色棉襖,手里拄著拐杖,滿頭白發,笑瞇瞇地望著我們。
“孤單了我就干活”
在荒廢陳舊的老伯坊村,僅有著楊富軍一戶人家。長安區附近的十里八鄉,“楊富軍”的名字無人不曉,他是“孝順”二字的絕對代名詞。楊富軍是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區東三爻村人,因為母親患有糖尿病和老年癡呆癥,為了讓母親有更好的養病環境,他只身帶母親來到了伯坊村原址的荒廢老宅,一待就是三年。
在楊富軍的眼里,除了母親,這片田地是他的精神寄托。每天七點準時起床給母親做飯,幫母親梳洗穿衣,這是楊富軍的日常。早上安頓好母親,楊富軍就會來到自己開墾的農田里打理菜園,澆水施肥,喂豬養雞。楊富軍興奮地告訴記者:“我為了俺媽來到這,就要尋點事情做,你看俺這種的黃瓜,跟你那城里的比,比你那不知道好吃多少”。
在他的院子里,一筐筐摘好的魔芋在陽光下晾曬,綠的發亮的芥菜成堆的擺在水池邊。“我一想到俺媽現在精神頭好,我還有這么多產業,人都有孤單的時候嘛,孤單了我就干活,我這心態好著呢!”說起這些,楊富軍的眼睛有點濕潤。他帶著記者來到鯨魚溝的竹林,來回的路上楊富軍走著喊著,高亢的聲調在幽靜的竹林里越發明顯。
“不管咋,媽在家就在”
老年癡呆又稱阿爾茨海默病,經常會出現記憶混亂的現象,日常生活也根本不能自理。每天寸步不離地照顧一個普通老人都十分艱難,更何況是像楊富軍母親這樣的癡呆老人。
楊富軍家里兄弟姊妹五個,排行老四的他更多承擔起照顧母親的責任。“不瞞你們說,俺爸去世的早,當時我為俺爸治病把錢都花光了。后來我俺爸在床邊拉著我手,把俺媽托付給我,我就覺得這是我的責任!”楊富軍在采訪中說道。孝順的楊富軍提起照顧母親的困難總是一笑帶過。他告訴記者:“有時候老人大小便不能自理,消化不好老人也難受的很,我就用開塞露給老人排便。但這都沒啥,我最害怕的是老人突然生個啥病,年齡大去醫院也不好治,人就發愁。”
久病床前無孝子,楊富軍對這句話有不同的看法。還沒來到老伯坊村的時候,楊富軍一直帶著母親在城里的樓房居住。每到半夜,俺媽就大哭大叫,樓里的鄰居都投訴過好幾次。送到養老院,每天就胡跑胡鬧,用拐杖打人家是常有的事,最后不行就只能領回來。不管咋,媽在家就在,孝道這輩子還不完。”楊富軍這樣說。父母是我們與死神之間的一道墻,對于他來說,這種感受愈發強烈。
“如果重來,我會做的更好”
當記者問到楊富軍自己的家庭,他的神色有些黯然。楊富軍有兩個孩子,大兒子已經獨立生活,小兒子還在上高中,主要由前妻撫養照顧。楊富軍現在主要的生活重心在于照顧母親,對于孩子和前妻,他心中埋藏了很多虧欠。
鏡頭前的他眼睛泛紅,“說心里話,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確實把更多的愛給了俺媽,在前妻和孩子面前,做的確實不好,也挺自私的吧。”說完,楊富軍突然對著攝像機,向前妻說了自己一直想說卻從未說出口的話,“對不起。如果能重來,我想我會做的更好,對你真的有很大虧欠。”在楊富軍的內心,有很多繁雜的情感相互交織著,他很傳統但也足夠真性情,說到自己種的農作物綠色安全,就激動地帶記者去田地里看,談到家人孩子,眼眶里的淚珠又不停在打轉。
父母總是用背影告訴孩子,不必追。“過好屬于自己的生活。”這是父母養育孩子的最終目的。在楊富軍的印象里,母親的性格一直很要強,如今癡呆的母親雖然已經八十七歲了,但她的記憶始終停留在以前上工掙工分的年代。“我也知道父母都希望自己娃的小家好,如果我媽的精神正常,她也想讓我自己的家庭幸福,何況我媽那么獨立要強,肯定不想麻煩我。”采訪間隙,楊富軍的母親在清醒的時候提到兒子,她說,我兒子好,眼里透著笑意,手里比著“耶”的手勢。
目前,楊富軍在伯坊村原址包了幾十畝地,種植櫻桃杏樹,散養巴馬黑豬,萌生出發展農村經濟帶動周圍村民一起致富的想法。我們相信,楊富軍會持之以恒,將文化旅游業與種植業有效結合,讓老伯坊村的秀麗風景被更多人看到。
當八十七歲的老母親佝僂著腰,拄著拐杖,穿著喜慶的紅色棉襖慢慢地走向院子,楊富軍趕忙過去攙扶母親,好想時光就定格在這一刻,這就是人間最真摯的感情。“父母者,人之本也。”所有的抉擇與舍棄只為了守住那一份孝道。百善孝為先,楊富軍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感染著我們,希望在未來“孝道傳承”的精神在年輕人的身上不斷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