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孝資訊
德孝家園
了解關注
致敬 壇子峪承前啟后的“大寨接班人”
作者 劉俊營
壬寅年初春時節,禾苗吐綠萬物復蘇,蓓蕾已悄悄在枝頭暗動。
長清區作為濟南市的后花園,是城里人周末休閑的好去處。漫步在鄉間小路,遠山近水盡收眼底,微風佛面頓感愜意舒暢。
不經意間,一架東西走向,高20余米長2000米的懸空石渠映入眼簾,石渠已有一處坍塌殘缺,但總體保存還算完整,此為何時建造,緣何修建?正獨自納悶,逢小路對面走來兩位老大媽,忙上前問詢。
左為李培蘭老人 手指方向為懸空石渠
高個大媽名李培蘭,已75歲。她說這個石渠是上世紀60年代,由荊莊村黨支部原書記王殿順帶領村民所修。
王殿順,1922年出生,少小受共產主義進步思想影響,成為一名共產黨員,解放前為民族解放和獨立做出過巨大貢獻,解放后歷任長清縣楊莊鄉鄉長、濟南市七里河鄉硯池山鐵礦黨委書記、長清區荊莊村黨支部書記等職,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嘔心瀝血,兢兢業業,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名共產黨人的神圣使命。
右一為王殿順同志
60年代的荊莊村屬嚴重貧水村,人畜飲水極度困難,農田灌溉基本靠天,生存條件十分惡劣。時任荊莊村黨支部書記的王殿順,積極響應毛主席“農業學大寨”的偉大號召,同牛山莊村時任書記陳成山等,一起前往山西大寨參觀學習,受到時任大寨村黨支部書記陳永貴的接見與鼓勵。
雄心勃勃的王殿順,懷揣一顆人定勝天的決心,和共產黨人一心為民的堅定信念,回村后他帶領一眾鄉親,發揚苦干實干的大寨精神,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耗時數年,建成高架石水渠1座,打配套深水井1眼,萬方蓄水池3座,300畝旱田全部變成水澆田,糧食實現了高產。
上世紀60年代老書記王殿順帶領社員修建的第三號萬方水庫
光禿禿的壇子峪全部被綠植覆蓋,昔日的窮山惡水變為青山綠水,成為當時遠近聞名的富裕村紅旗村,更被鄉親們喻作“濟南的大寨”,1977年國家副主席李先念在當時的省委書記白如冰的陪同下,也興致勃勃地慕名來到荊莊村參觀指導,并對以王殿順為核心的村黨支部大加贊賞。
說起當年的老書記王殿順,李培蘭老人滔滔不絕嘖嘖稱贊,不斷豎起大拇哥。繼而手指向遠處綠樹環抱的山梁說:老書記的孫子王宗在那里搞文化旅游呢,可以去看看。
壇子峪一撇
告別李培蘭老人,向她指引的壇子峪山進發,沒到山下遠遠望去,半山腰青磚綠瓦隱于綠蔭間,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來到近前恰遇王宗送一撥游客下山,帶著諸多不解與疑惑,和這個看起來很精干的年輕人聊了起來。
通過交談,眼前的這位80后所做所思,讓我瞠目結舌深感意外,在他的骨子里,祖輩那種堅韌和擔當,在他這里傳承的淋漓盡致,我開始相信基因的偉大了。
21世紀初,王宗的父親王朋倫通過竟標,同長清區政府簽訂了1795畝,50年承包期的壇子峪山地協議。接下來父親告訴王宗,這塊山地交給他來經營,當年還是毛頭小伙的王宗有些發懵。隨后,父親帶著他重走了爺爺王殿順當年走過的地方,從西柏坡再到大寨,父親詳細地對王宗講述了爺爺當年紅色革命歷程和光輝歷史,使他對爺爺有了更深層的了解,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在大寨,王宗望著綠油油的梯田,看著父親信任的眼神,堅定地對父親說:我要把家鄉的壇子峪變成大寨。
壇子峪正門
回到壇子峪的王宗,來到山頂俯視著祖輩留下來的青山綠水,開始周密謀劃著改天換地的計劃。幾百上千畝荒山改良談何容易!倔強的他知難而上,規劃項目籌集資金到聯系工程隊,有時忙到幾天幾夜不合眼,甚至吃不上一口飯,喝不到一口水,從修第一條上山的路,直到層層梯田的小大寨出現在半山腰,王宗花費了整整10年的寶貴光陰。
接著他又籌劃招商引資發展旅游觀光,在當地政府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費盡周折終于大功告成,一座集餐飲、會議、觀光娛樂為一體的綜合體拔地而起。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當今國家間的競爭已經不僅局限于以經濟、軍事為代表的硬實力的競爭,而且以文化、科技為代表的軟實力的競爭正在愈演愈烈。因此,各個國家都積極投身于文化軟實力的建設。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加快,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并在全球化大的國際背景下,我國的孔子學院以語言作為載體,以文化作為支撐,在世界范圍內應運而生,并不斷地發展壯大,受到了許多國家的歡迎。
壇子峪文化廣場上的孔子石雕像 24孝文化免費休閑茶臺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發布,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由謀篇布局進入具體施工階段。“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是接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決貫徹黨中央關于“三農”工作的大政方針和決策部署,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力度、更實的舉措,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唯有匯聚全黨上下、社會各方的強大合力,鄉村才能聚要素、添人氣、增活力,廣大農民生活才能芝麻開花節節高,我們才能書寫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農”新篇章。
精確領會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的王宗,躊躇滿志信心百倍。當下他正整合資源謀劃招商引資,致力于鄉村振興,興建康養中心和儒家文化教育基地,為發揚歷史革命精神,傳承國學文化,建設美麗家鄉踏上了新的征程。
王宗先生近照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壇子峪山上燈光點點,和天上的星星交相輝映。星星無語,但它們卻真實的見證了,壇子峪翻天覆地的變遷。
魏巍懸空石渠,歷經半個多世紀,仍屹立在山野之中,像一座豐碑,刻在人們的記憶中永不磨滅。激勵著像王宗這樣的繼承者,前赴后繼一往無前。
在王宗身上我們看到了民族未來的希望,正是他這種骨子里堅韌不拔,敢于戰天斗地的頑強精神,才是我們整個社會需要弘揚的。
王宗和他的孔子學堂、老年康養事業能否順勢而生,不斷壯大發展下去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劉俊營系文化和旅游部《赤子》雜志社專題部主任】
(編輯 鳳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