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孝資訊
德孝家園
了解關注
全國孝親敬老之星——楊孟甫的忠孝人生
劉芬風
在湖南省婁底市新化縣,有一位遠近聞名的老人,他的名字叫做楊孟甫,現年八十一歲,一輩子做了許多好事,受到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領導機關幾十次表揚與嘉獎:
七次出席湖南省先代會、勞模會。
三次評為湖南省優秀共產黨員。
二次評為湖南省敬老先進個人。
他是“全國敬老好兒女金榜獎”獲得者。
他是2012年全國孝親敬老之星。
他在全地區、各縣市巡迴演講、做報告。他對黨、對人民、對事業忠心耿耿,對父母、對老人盡孝盡責的亊跡,讓人深受感動,催人淚下。人民日報、湖南日報、婁底日報對他的動人事跡,做過許多報道,稱他是活雷鋒,是焦裕祿;當地群眾稱他有顆金子般的心,是天下難找到的好人。
他把黨的事業,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
五十年代初,楊孟甫從新化縣城關鎮優秀的街道干部提為國家干部,長期安排在縣級機關,他卻自覺地在農村搞了三十幾年。他認為縣委的工作,農村最重要,當別人認為農村生活艱苦,不愿下鄉,或確有困難時,他就挺身而出,爭著下農村去參加各種各樣的工作組。
五十年代在宣傳部工作四年,四年下鄉;
七十年代在財委工作八年,八年下鄉;
七二年在商業局、供銷社一年多,連續五次自動下鄉;
最后在計委十三年多,下了十年鄉。
1958年大躍進,縣委宣傳部派他在鐵牛高級社搞工作組,他組織的積肥保高產運動搞得熱火潮天,自已天天在生產一線帶頭參加勞動,把老結核病搞翻了,天天吐血,當地群眾催他去醫院,醫師看病后要他臥床休息,他都拒絕了。他對自已有個規定:“輕病不下火線,重病不離戰場,寧可倒在工地上,決不躺在病床上。”醫師只有依他的多開些止血藥,讓他闖過了這一關。
不久,又去青峰消滅三類禾苗,他連續七天七夜沒上床,暈倒在水田里。
又一次,他堅持三天給晚稻治蟲打農藥,因農藥中毒倒在工地上,經急救才避免一次生命危險。
楊孟甫下鄉,從不住在區里或鄉鎮,大都住在最困難的農民家里,或住在比較困難的基層干部家里,同吃、同住、同勞動。
1956年,楊孟甫在縣委農村部工作。有一次,他和其他兩位同志下鄉到新化與溆浦接界的上團鄉,去總結一先進典型經驗,這個地方離縣城180里,可以坐一段路的車,但還要走一半路,有時還買不到車票。另兩位同志買了車票,楊孟甫全程走路了。他一個早晨走了90里,走到上團時,那兩位搭車的同志還沒有來,正好又遇上那里起火,他又趕上了給救災戶救助,使當地人非常感動。
上世紀八十年代下鄉他一般不坐車,他說:不“走馬看花”,要“下馬看花”,多聯系群眾,多獲取信息,減少點費用。
八十年代以后,他當了十多年縣級干部,出差可以用小車,他給自已又做出個規定:“長途擠班車,短途不等車,不求派小車”。他擔任縣級干部以來,一共才用過兩次小車,而且都是讓給他的部下去辦急亊,其實他自已一次小車也沒有用。
他心里時刻想著困難群眾,一輩子竭力為群眾排憂解難。
當地著名的“農民接待室”, 是楊孟甫自已掏錢創辦的,遇到過許多困難,經過了幾次搬遷,他都堅持了下來,堅持五十年,給那些留居的困難群眾---五保戶、殘疾人、嚴重病患者當服務員,當護理員,甚至當民間醫師。這個“農民接待室” ”已接待過往來客上萬人次。一般每天住宿三五人,最多一天十幾二十人。為了方便留住的貧困老人和投宿者,楊孟甫配了十九片鑰匙。
留住在這里的,有素不相識的貧病交加的老人,也有自已曾經下鄉工作中結識的如今還很困難的農民或基層干部。有住了近二十年的,有住了三五年的,也有住的時間不久的。但不分那類,供養全由楊孟甫掏個人的腰包,包養、包治病、甚至包送終。在一個人身上,有的花費幾萬;有的住一段時間,病情好轉或條件改變回了家,楊孟甫還發醫藥費與補貼。有的竟至沒有跨進接待室的門,但楊孟甫知道了,也由“接待室”打了“包票”。由此,他們說,這里是早期進入共產主義的。他先后搶救治療貧病交加的鰥寡孤獨老人四十八人,幫助二百多戶農民解決生產生活上的困難,接濟扶持貧困農民二十萬元,相當于他全部收入的百分之六十以上,送給無衣御寒、無衣蔽體者的衣服一千多件,棉衣七十三件,棉被三十六床。他那種“心里總裝著人民,唯獨沒有自已”的博大胸懷,是感天動地的,曾經一次又一次震撼著人的心扉。
五保戶楊親定,從六十四歲進入他的“農民接待室”,到81歲去世,整整十七年,僅醫藥費就花了一萬多元。在留居期間,楊親定想吃什么就給他買什么,楊親定想吃花生,楊孟甫每年都給他買到150斤以上,后來他自已都說,已把花生呷膩了。為了使他生活過得舒服,夏天,先給他住處裝上電風扇,后來裝上空調;冬天,給他辦了鴨絨衣、軍大衣、皮衣、毛帽子、毛皮鞋。
管養吳成國一家三代。吳成國,吉慶鎮楊橋村人,是1975年楊孟甫任多種經營辦公室主任時,在楊橋蹲點發現和培養的楊橋園藝埸埸長。1982年,吳成國患絕癥晚期肝癌,楊孟甫千方百計幫助治療搶救。在病情告急時,他正在地委黨校學習,專門請假回到新化,接送到縣人民醫院守著搶救,五天五夜通宵陪伴護理。吳成國去世以后,留下一家五口,上有七十八歲的母親臥病在床,中有長期發病的妻子,下有三個幾歲的小孩。楊孟甫當著吳成國許諾:為他母親養老送終,扶養三個孩子長大,幫助他們成家立業。為了扶助這個多災多難的家,楊孟甫先后堅持了三十年,自已背了十多年債,過了三年苦日子。在食堂吃飯,把三歺改成兩歺,有時只打三兩米,加點圤菜湯,或者買五分錢的菜。把縣委機關工會發的棉大衣、工作鞋都賣掉了。1983年過春節,不懂亊的小孩,吵著要他發押歲錢。楊孟甫摸了一下口袋,身無分文,只有詼諧一笑:“今年宣布放假一年。”
在出差的路上,聽到了一個危險病人攔車求救,他立即下車,聽病人和家屬訴說,這是個名叫康漢昌的農民,為了治腸梗阻,已將房屋和家具都賣掉了,留下了嚴重的后遺癥,腹部一個碗大的窟窿沒有閉合,經常發高燒,糞便、膿蛆從腹部流泄出來,自巳已無能為力治療了。楊孟甫立即將康漢昌送往新化縣人民醫院檢查治療。由他代表家屬簽字,承擔一切風險,當場支付醫藥費。術后很快恢復了健康。病人至今還在感謝楊孟甫救命之恩。說:“沒有這個救命恩人,我早就沒有這條命了。”如今,康漢昌已七十多歲,還能參加農業生產勞動。
1982年一個炎熱的夏日,楊孟甫下鄉搞調研,從車田江趕回縣城,路過崇山鄉時,路邊停著一把綑著擔杠的竹椅,竹椅上躺一個正在呻吟的病人。楊孟甫放慢腳步,只見病人和扛著抬杠的人差不多同時發出 “救命呀!”的呼救聲,楊孟甫吃了一驚。接著,聽他們說出亊情的原尾。原來,竹椅上躺著的人,名葉李敘玉,六十多歲了,家庭居住條件很緊,看著兒子很快就要成家。李敘玉決定用自已的勞動力支持兒子蓋點房子。他想先砍好燒磚瓦要用的火柴,就不顧自已年歲已大,用力過猛,勞累過度,柴火準備剛好一半時就無力支撐,雙腿癱瘓。他請了三位親友,把他抬到新化縣城去尋找聞說中的“救苦救難活菩薩” 楊孟甫。可是,到了縣委機關,找不到楊孟甫,楊孟甫下鄉去了,他失出了求救的信心。碰巧,在折回的路上遇上楊孟甫,楊孟甫當機立斷,把李敘玉帶回縣城,先住進了自巳的家(縣委機關單身宿舍)。請醫師上門出診,摻扶他去醫院看病、打針,上廁所也靠楊孟甫一步一步扶著走。經過十天緊張的治療和加強營養后,病情大有好轉,能夠自已扶著棍子走路了,他非常高興,準備過幾天回去。沒想到等孟甫幫他到醫院拿藥的時候,李敘玉在去機關廁所時,跌到在走廊上,造成骰骨頸骨折斷,急得他悲傷大哭,認為只有死路一條了。楊孟甫一面安慰他,一面請醫師救治。本來按其病情必須住院,但無人護理,孟甫只得向醫師請求,還住在他那里,由他護理。醫師說,這樣的病人一個人護理非常難。
的確,護理李敘玉,是非常難。一要占用不少時間,特別是每天晚上,都要起來三四次,端屎端尿都是他一人負責,沒有好多睡眠時間,楊孟甫眼睛熬紅了。二要力氣,開頭楊孟甫還是力所能及的,拖了兩個月,因為勞累,身體瘦了,病人大便時,他抱不起。為了讓病人方便大小便,楊孟甫想了個辦法,把床板鋸開,把蔑蓆剪個孔。另外,生活上要保證病人營養,他每天要上街買豬腳,買精肉、泥鰍、活魚,還要殺雞蒸白參、紅參、白木耳。李敘玉想吃水果,楊孟甫要去買蘋果或罐頭,還托人去武漢買回五斤烏龜。花錢他沒心痛,只望李敘玉早日康復。眼看病勢向好轉了。忽然,晴天霹靂,在復查中發現李敘玉骨癌,而且到晚期。醫師失望了,楊孟甫哭了。當竭盡全力守護了兩個多月的病人要告別自已的時候,在準備后事中給李敘玉家買了尿素,送了現金、衣服、棉毯和日常用品。
殘疾人楊親才。全身癱瘓,雙腳腐爛,在新街市場水泥攤板上過夜了五年。楊孟甫了解到這些情況后,請人把楊親才背到了自已的家。親自給他提水擦背,洗衣服被單,對他腐爛的雙腳,每天或隔一天換一次外用藥。幾次病危告急,楊孟甫把他搶救過來。現在,楊孟甫給他租了房,買了彩電,每年給他生活補貼2000元,還幫他向政府申請殘病五保補貼800來元,開始了過人的日子。
伍海林和他的兩個弟弟,是三個孤兒, 父親病逝, 母親改嫁, 家貧如洗, 老家住房倒塌,伍海林帶著兩個幾歲的弟弟,住在牛欄廁所里,相依為命,在飢寒交迫中掙扎。楊孟甫得知這一情況以后,痛心、內疚,他覺得一個共產黨員,理應挑起幫助伍海林一家走出困境的擔子。首先,幫助他們種好責任田。自已掏錢給他們買了尿素,當年就由畝產800斤,提高到1500斤,口糧問題解決了。接著,幫他們解決必要的用錢問題。楊孟甫解囊相助,給他們買了一頭小豬喂養,三年連續喂了三頭豬,送國家一頭,賣了一頭,自已還殺了一頭過年。
再幫他們解決慰寒衣被,楊孟甫給伍海林三兄弟做了十多件衣服,其中棉衣二件,還有棉被二床;再讓三兄弟都有書讀。伍海林后來考上了海軍高級電子工程學院,1988年軍校畢業后分配在南海艦隊,現為正團級軍官。現在,三兄弟都已成家,都有自已的事業,生活過得很好。
他遵循“百善孝為先” 古訓,把孝敬父母和老人當作頭等大事。
楊孟甫把“百善孝為先”做為座右銘。
對待自已的親生母親,他以禮侍母,因時盡孝。
健康時,盡力做得使母親心寬體泰,延年益壽。他說:“在母親面前,我基本上做到了百依百順。”從不講重話、氣話,躭怕因話采妮不投機而使母親生氣,傷害了母親的健康。母親生前,家政全由母親主理。堅持二十七年,他把每月工資交給母親,即使母親經濟寬裕一點時也不間斷,做到不少一分錢。
有病時,及早、及時,盡心、盡責治療,不敢有半點疏忽和松懈。他為母親先后搶救了十六次,做到“久病床前有孝子”。1979年,楊孟甫母親袁芙蓉老人逝世,享壽六十九歲,
逝世后,喪亊簡辦,只開個追悼會,沒收任何喪禮。但從此,楊孟甫每年正月初一,吃過年飯后第一件大亊,就是歩行二十里路,到北渡老家墳山去,為母親拜年,三十多年來雷打不動,風雪無阻。
對待社會上的貧困老人,他把他們看做成自已的親生父母,十分關心體貼。
楊孟甫有句名言,“奉天下老人為父母”,他在給一位雙目失明的八十老人祝壽時,貼了一副這樣的對聯:“敬老無親疏,天下高齡皆父母;老殘不孤獨,人間晚輩盡兒孫”。 他這樣說,也這樣做,時時注意履行自已的許諾,他從沒有給自己置酒過過一個生日,卻給42位孤寡老人辦了壽酒。
2007年9月,他把從生活中節儉省下來的1萬元,組織四個五保戶代表赴北京觀光,說這是讓孤寡老人分享改革開放成果的行動。這四個人的共同點,都是年逾花甲、年逾古稀的五保戶,都沒出過遠門、沒坐過火車,加上楊孟甫,共五個人。打著“中共新化縣委五老和諧旅游團”的紅旗,每人配戴一個“旅游證”,旅游證上印刻著旅游團的宗旨,六句話:“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關愛弱勢群體,分享改革成果;五老暢游北京,共建和諧新化。”五保戶游北京的消息傳出以后,鄉親們奔走相告,為他們歡呼,為他們祝賀!不少人為之羨慕與驚嘆,說:“去北京旅游好不容易,鄉下人能有幾個人去得北京?!”這些老人,有的也曾有過夢想,但沒想過真的美夢能成真。為了讓老人們北京之行留有紀念,在天安門廣埸照了二十張照片,還攝制了一張旅游北京的光盤,老人們第一次自已看到自已的形象,能在電視屏幕上顯視,心里有說不出的喜悅。
他宣稱“在和平環境中,是能夠做到忠孝兩全” 的 。
他說:“忠”與“孝”的問題,世人常把他看作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自古有“忠孝兩難全”的說法。我卻認為,在和平環境中,只要自已有決心,是能夠做到忠孝兩全的。
1978年,鄧小平南巡,為中國的改革制訂了藍圖。中共新化縣委為加速農村改革,決定抽一批工作人員到邊遠山區吉慶東華去搞試點,要選一個熟悉農村工作、能吃苦耐勞的領導干部去帶隊,縣委把這一人選瞄在楊孟甫身上,領導上找他談了話。當縣委領導問他有不有困難時,楊孟甫只說了一句話:“縣委信得過我,困難再大也服從組織安排。”
殊不知,此時楊孟甫確實遇到很大的困難:快入古稀的母親病臥半年多了,告急十幾次,正在生命垂危中。而他對自已的要求是:“服從組織,不打折扣。”
母親知道他要去農村蹲點后,出現了一種生離死別的情感表露,她雙眼淚水橫流說:“我活不了十天半個月了,誰為我送終啊…”,看著母親緊緊握住自已的手,楊孟甫淚聲俱下了。
悲切中他想出了一條絕妙的計策:“娘!我把你帶到鄉下去,工作不誤,又不離開你。”
孟甫即刻聽到母親回答:“娘聽你的!”,就這樣,楊孟甫挑著行李,抬著母親,進了吉慶楊橋村,住進農民吳成國的家。他一面工作,一面孝敬母親。實現了他所追求的不讓母親孤單又不貽誤工作的“忠孝兩全”的夙愿,這一壯舉在新化城鄉傳為佳話。
八十一歲高齡的楊孟甫老人,雖說身體不如以前,但仍然關注黨的亊業,關注困難群眾的疾苦,還瞻養著五保老人,還在研究孝道文化,撰寫孝文化論文。近幾年中,又榮獲“十佳道德建設標兵”稱號和省、縣“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2012年被評為全國孝親敬老之星。毛主席說:“一個人做點好亊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亊”。 楊孟甫一輩子對黨忠誠,為人民群眾鞠躬盡瘁,同時實現了他向黨和人民許諾過的“忠孝兩全” 的誓言。
本文作者單位:長沙孝道文化傳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