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孝資訊
德孝家園
了解關注
——為老兵王殿明先生勵筆
本刊記者:布瀛洲
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
王殿明,1952年7月29日誕于河北省臨西縣,是一個極普通的農民的兒子。如今,他已是世界杰出華商協會副會長、河北省和文化研究會會長、河北省民俗文化協會榮譽會長,已先后榮獲了CCTV2008年度新農村建設杰出貢獻獎,2009年度CCTV十大三農人物提名獎。
什么是大人物?不斷努力的小人物就是大人物!此間公理,正好恰如其分、水到渠成地標示著王殿明先生的不凡人生軌跡與他的豐碩坐標。
和業豐樹
有一種綻放叫堅持。
王殿明1970年12月入伍,三年后成為中國共產黨員。2001年7月退休時,已是兩杠三星的上校團級軍官。按時下生活水準,三十年軍令退休的待遇不是很富裕,但謂之“小康”不愁吃穿應不是虛話,請你看他的偉業:
——他退休當年,即籌措2億元資金,創辦了河北青華苑高校服務有限公司,又與河北師大、河北特色關愛學校等五所院校合作辦學;
——2006年,創辦了河北萬和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開發筑造中國首座和諧文化宮;
——2008年,創辦全國首家和諧文化機構:河北省和諧文化研究會,并榮任會長至今。
——2009年,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精髓之孝道,投入資金兩百余萬元,發起并組織了"萬和宮杯"中華新二十四孝大評選活動,并在北京人民日報社完善了評選最終結果公諸社會;
——2000年,由他任編委會主任和總編的中國第一部《中國和學年鑒》由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圖文并茂,洋洋四十九萬言。王殿明聘請集中了全國和文化頗有造詣的專家、學者共計三十余人,可謂名流薈萃、權威尊貴。今《特載》、《文選》、《和文化研究》、《和文化學術動態》、《和文化論著》、《和文化在港澳臺》及《和諧家園》等九部分組成,還加發了英文目錄,著實為中國和學發展作出了里程碑般特殊貢獻!
——2011年,《中國和學年鑒》第二部,由青島出版社出版,由《專論》、《和文化研究》、《和文化學術動態》、《和文化論著選作》、《和文化攝影》及《和文化在港奧臺》等六部分組成,計五十萬八千字,在中華大地引起了強烈反響······
嗚呼:這位在人生啟初于白求恩軍醫學院親受國際主義高尚精神熏育的人格,綻放出卓然超群的光華:“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見《四書》語)
恩施之善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幼兒王殿明還在懵懂年代,他偶見一個上門乞討的老人來到家前,母親把家里僅有的半塊窩頭送給老人家,剛回到家的爹爹又迅快地追上前,把半塊咸菜補送老人。父母都是每個兒女的第一任導師,王殿明也不例外,此事他瞧在眼里,記在心里,自此爹娘樂善好施的風骨和助人為樂的遺傳基因,使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地讓他承繼開來——當兵之初他月薪才6元,他卻能自動捐出5元幫助更困難的戰友,常常用剩下的十角錢支持自己一個月的生活開銷。
兒時冀南農村生活的艱辛清苦,也讓小殿明倍受饑腸轆轆的煎熬。唯一能解饑塞肚的只有院中那瘦枯棗樹的棗子。俗話講滴水之恩必當涌泉相報,知恩必報的王殿明先生,當衣食無憂稍有成色時,便小心恭敬地在這顆棗樹下豎起千古不能忘懷的“感恩碑”,追肥澆水倍加呵護,讓他的子孫后代不忘恩施之善,回饋存心,千秋永志。
王殿明,這位土生土長的農村娃童,為回報家鄉故土的養育之恩,已先后給全村父老娘親打深水井并管送到灶前,硬化路面全村街道平安行,捐錢助殘救災幾十戶等等,粗計也有40多萬元了。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王殿明善舉連連,慈心樹業,合轍道順:“和以處眾,寬以待人,恕以待人,君子人也。”,(宋?林浦《省心錄》)
君子務本
“君子務本,本立道生。”(見《論語?學而篇》)
還是讓諸位與筆者一道去瀏覽王殿明“和業”之根源吧,他衷言:
——“學和的文化,說和的話,辦和的事,做和的使者。”
——“對我來說,推廣‘和文化’,不止為了個人或眼前利益,而是一種信仰、追求和事業,現在人們有錢了,幸福感卻不如以往了,為什么?因為人們需要一種文化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那么我們就來做這件事。”
——“人這一生,要作為,要奮斗,掙到錢這是一種本事,把錢怎么花到益處,能實現你的和諧一生、一個完美的歷程,還要把自己的精神和物質的享受,同人民大眾的精神物質享受統一起來,這該是我們的一種境界吧。”
王殿明先生還在自己的一篇《人從和而來,中和而去》的文章中坦言:“和生人,人生和,人歸和”;“在這個世界上,大量事實證明,人生有‘和’則福則樂則旺,人離‘和’則憂則禍則亡。”“和諧人生就在于‘三六九’數理之上——‘三’,就是三個字:學、看、做,天天學點有益的東西,為人生之業;天天看點美好的事物,以收獲一個好心態;天天做點善事,以延伸人生的高度。‘六’,人體生命有‘六寶’——“耳、目、口、精、氣、神”,前三者為外三寶,后三者為內三寶,‘六寶’皆通于‘六合’,內外合一,六六大順,故耳聰、目明、口德、本固、氣正,精神統一于和諧人生。‘九’——人生應‘九野’,胸懷寬廣。“天地之數,始于一,終于九。”(見《黃帝內經》)。所謂‘九九歸一’,就是指天地萬物運行歸于‘道’。天地之中蘊含人的生命之道,正所謂‘天人合一’。人生也是‘九九歸一’,這個一即是‘道’,和諧人生之道。人生當應‘九野’,做到視野廣大,心胸開闊,便是和諧人生的至高境界。‘人歸和’,也就是人終將‘中和而去’,回歸宇宙和自然,化作另一種形式而存在。然而,生命所含下的和諧人生的意義卻永久升存,為世人共建和諧社會的財富。”
王殿明先生在這篇文章的最后,還哲理深邃地講到:“天有大美,地有大美,美不勝錄,但有一個字可概之——‘和’。就人生而言,從孕育生命到生命出生,從成長到人生而立,再到事業有成,直至生命結束,有始有終地由‘和’相伴,‘和’之美,‘和’之大,‘和’之貴,故說:‘人從和中來,中和而去。’”
“勉學,勵志,明德,修身”,該是中華傳統文化即國學的精髓和本質——王殿明全身心投入地“和文化”大業中做得如此紅火,精進,醒目,感人,憾心,領先全國,遙及華夏九州,功蓋五湖四海,皆出乎他“信仰之真、之純、之雅、之尊、之貴耶——舍此便無二語可訴諸、講透、言明——根正,底固,深省,禪悟,徹解,無悔矣!
王殿明“和業”千秋,本固枝榮,大業鼎聳,豈不偉哉?!
任重道遠
心有靈犀一點通。
作為在部隊這所大學校中成長起來的共產黨員,王殿明牢記“黨章”中那句教示:“應當大力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文化。”
黨的總書記胡錦濤同志在中共十七屆六次全會講話中指出:“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運用文化引領前進方向,凝聚戰斗力量,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以思想文化新覺醒、理論創新成果,文化建設新成就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向前發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刻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中共中央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也明確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在我國五千年文明發展歷程中,各族人民緊密團結,自強不息,共同創造出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建設優秀傳統文化體系。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
三十年軍齡的老兵王殿明,卸甲歸田不卸鞍,又全身心地投入到和文化建設和開拓中。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王殿明先生與他的河北省和文化研究會矢志不渝地堅持“和文化”的創新與操撐,上合天時——黨與國家的大政方針;下接地利——國情、社會急需;融韻民意、協韻心魂。正謂天時、地利、人和占全豐足,豈有無往而不勝之理?
最難能可貴的是他軍列退休第一步棋,即投身文化事業,后精中選粹專事“和文化”,完全是他一個老兵黨員的責任與負重;不唯先見之明,更是視天下為己任,還是揚鞭奮蹄、高度自覺地共產主義戰士的選擇、盡忠與風骨!大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時代先鋒中舍我其誰的豪邁與果敢!
好友王殿明,您的“和業”大進軍,不就是《易經》中那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當今社會主義新中國文化建設中鮮活的經典杰作么?!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語出《論語·泰伯》)矣……
萬和宮闕
大家知道,人與人相交結誼是講究緣分的,這就是人們口頭常念叨的“千里有緣來相會”——我與殿明君從相識到相知、深誼結果,也沒離開這個常理。
那是五年前的中國散文學會等幾家文學社團組織一批作家、詩人、記者到王殿明的“和文化”前期工程采訪,筆者那刻有幸識見了萬和宮主王殿明。那時留下了第一疑問:壯健、憨厚、氣派的七尺大漢,怎么會有這么細膩的文學細胞?對中外文化,尤其是對中國傳統和文化有如此精致地選擇和集萃?在這偏僻的冀南農村,竟有如此驚人駭俗的仙苑降落人間?真有些驚呆了、震撼了我這個曾游歷全國二十多個省市的還不算孤陋寡聞的省外貿干部!諾,猶如當年唐明皇“三千寵愛在一身”——萬和宮闕亭臺樓閣、小橋流水、山石園林、花草蟲魚等自然景觀與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名人軼事,及儒、釋、道共合,雕塑百家偉人、根植生輝諧趣等,直讓大眾對“和文化”于此農村落戶后,不只倍感意外,這與當地遍地稻菽、農野阡陌反差也太大了,恍如隔世,當時就有一些詩人吟詠起來。
覽景動心扉,激情出詩來。回省城當夜筆者也哼出了《三曲和鳴——“萬和宮”禮贊》:
第一曲:和諧社會共你我
萬曲千歌唱祖國,和諧社會共你我。宮闕妙曲動地來,筑得中華民族和。
于無處聲響春雷,河山壯麗迎“改革”。北南千域綻“開放”,臨人宏計謀勝策。
西方不亮東方亮,萬家同赴“小康”社。莊院醒獅興國計,“東業病夫”早拋卻。
瞻仰韶山心明倩,岱山也銘“毛”偉哲。岳麓巍峨湘江贊,西水東去波連波。
倚門凝望長江遠,太豐睿智獻祖國。行云流水衷曲美,北國江南舞婆娑。
通衢九州數十年,京首頤指山增色。津津樂道“改革”盛,南北西東共諧和。
達觀世界宏篇著,殷實囊豐暖心窩。虛懷若谷更勝進,為我中華譜新歌。
孔孟后裔賢仁聚,子孫萬代承“改革”。講究“八榮”忌“八恥”,學得真知國業碩。
圣地不忘井岡山,地美誰比西柏坡?盛世才華不拘格,唐人街前頌國歌。
佛吾心中蘊良善,寺坐菩薩話不多。禪事頻修怡心賢,宗祖至愛看中國。
盈結富民遍華夏,延繼“改革”著和諧。
第二曲:和舟共濟建小康
萬戶千家和諧旺,和舟共濟建小康。宮殿別墅民已住,亭有侯宮笑聲朗。
臺上琴瑟“和文化”,樓閣落地農家忙。榭樹“和宮”臨西縣,殿堂又筑萬村落。
宇宙飛馳“神州”號,回車巷前念藺相。廊蘊新曲“我和你”,靜獲奧運金銀榜。
湖畔落霞“萬和宮”,奇績高手“殿明”郎。石破天驚“改革”盛,交答勝卷詠“開放”。
匯得眾志共韜略,小中見大“餐桌”旺。橋連阡陌田野綠,流云也抒“免稅”唱。
水天一色宮萬和,相映成趣景也多。韻味天然人心動,林晨俊鳥脆聲和。
木棉花綻南國景,花團錦簇北疆波。草青樹茂尚春意,自由民心齊向黨。
然知航行依舵手,風驟雨暴“抗震”忙。光和日麗潤災民,人聚汶川八方上。
文界軍界捐血助,精神伴著萬谷糧。粹結九州天下力,讓我災胞暖心房。
你我共地川甘陜,和諧龍騰國運昌。諧趣天然“圣宮鼎”,美不勝收“殿明”靚。
第三曲:“萬和宮”闕酬瓊濃
萬水千山鈡精靈,和諧音韻念“殿明”。宮筑峨峻為誰作,殿樓宴迎我百姓。
主人民生銘民旨,王者風范戀民情。殿堂設建只為“根”,明鏡高懸和諧勝。
先人為主宗祖訓,生員群聚揚孔孟。開明士階富為民,拓進財源亦英雄。
創得“和宮”別樣俏,新綻才華著文明。集萃四海攬國寶,華夏園林又一景。
夏商周秦開天地,文治武功炎黃興。化得錢糧不消受,大策新筑“萬和宮”。
成就新業“宮”已聳,浩集珠璣玉晶瑩。翰墨不足歌“王”事,無需贅繁已“大功”。
窮盡家銀付朋友,博收誼情旭日升。大業已筑冀南域,精品業盛共見證。
深祝“殿明”再鴻發,功彪史冊龍虎鳳。在途知任未歇腳,當奉年華慰民生。
代有人才奮有志,利讓黎民扶萬眾,在肩重擔謀雄計,千金萬玉締“和宮”。
秋收千糧不為富,“萬和宮”闕酬瓊濃。
其實,這是一首筆者心動之刻詠得的一首138行藏頭詩,把每句的第一個字聯合起來,就是:“萬和宮筑于河北臨西萬莊,東瞻岱岳,西倚太行,北通京津,南達殷虛,為孔子講學圣地,盛唐佛寺禪宗盈延;萬和宮亭臺樓閣,殿宇回廊,靜湖奇石交匯,小橋流水相韻,林木花草自然,風光人文精粹,讓你盡享和諧美;萬和宮殿主王殿明先生,開拓創新,集華夏文化大成,浩瀚無窮,博大精深,動在當代,利在千秋——萬和宮闕酬瓊濃。”
此詩文呈中國散文學會、河北散文學會、河北現代詩詞社專家閱后,“經評審,您的作品《藏頭詩?萬和宮禮贊》榮獲迎奧運、頌和諧‘萬和宮杯’散文、詩歌創作大獎賽二等獎獎項”,并在2008年國慶節吉慶之刻,給筆者頒發琉璃獎杯一座和榮譽證書。
“萬和宮”總工程師、“和業”大創者王殿明先生見得此藏頭詩后,也握著筆者的手動情地說:“此詩別格創新,我會把它刻碑以志紀念。”
弘揚國學
“弘揚國學,世界和諧。”這是國學泰斗季羨林先生2009年7月10日離世前一天的生命絕筆。此八個字珠璣金閃,無可限量地宣示:“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實現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沒有良好的道德規范,是無法實現社會和諧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語)筆者重讀此語,憶念王殿明君這幾年“和文化”建設中的所作所為,無限感慨,心憾魂動——您從“和”字出發、啟程,向“和業”進軍、續拓,英姿勃勃,昭然雄杰,怪不得有家報社記者譽您為“夯筑和諧大廈的總工程師”!
在頌歌王殿明先生力摯中國傳統文化之核——“和”之千秋偉業時,我們還能從國際大野中得到了鐵鑄金證:1988年七十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法國巴黎聚首,這些領先全球人類的大智者在展望未來的時候,卻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古老的東方,投向了一位生活在2500多年前地中國大地上的哲人,在他們共同簽署的《巴黎宣言》中寫到:“人類如果在二十一世紀繼續生存下去,那就必須到2500年以前的孔子那里去吸取智慧。”而世界著名歷史學家英國湯恩比博士和日本思想家池田大作的對話錄《展望二十一世紀》(1972年)一書中又有一個共識,那就是“人類因自私而毀滅自己的世界,而拯救人類的只有以仁愛為核心的中國文化。”循此思路,我們很清醒地懂得,原來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搏擊而是抉擇——幾千年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才是趨吉避兇的無價寶藏!
文學大家冰心生前有話:“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是的,有一種愛要用生命來表白;有一種愛要用行動來見證;有一種愛,要用一生作奉獻。尊敬的王殿明先生,您“和”之信仰的表白、見證、奉獻,也是我們平慰終生、光照千野的明鏡!中華文明“和文化”之魂,直讓生命力累世不歇,于人、于家、于社會,受益必定無有窮盡,于京璣重地燕趙大地,于巍巍中華大地,于茫蒼世界諸國,甚至于全人類,可謂功作當代,利及萬生矣!
仰之彌高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和”之信仰在王殿明先生不懈心志堅持下,確已經生輝芳綻:
——“我認識的這個‘和',它是眾妙之門,掌握‘和'的內涵與精髓,就如同打開了眾妙美門;它既是我們千古盛傳的金元寶,也符合哲學所闡述的營養平衡辨證大法;它‘和愛'含蓄的內容廣博而深刻,如傳統文化中的仁、孝、善及博愛寄之,都已蘊潤其中。”
——“‘和'是一切美好總綱,情感之衷,比如鄰里和睦,兄友恭親,感懷恩情,善舉孝賢等,可無限延伸、展舒……”
——“做生意要‘和氣生財';過日子,要‘家和萬事興';佐證參議,要‘將相和'……‘和文化'這一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支柱和梁棟,踐實運用得好,會在我們這個時代起到不可估量的大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就在一個簡簡的‘和'字;撐持了它,就精通了傳統文化之根本;中華文化居世界四大文化之首,且獨榮于今世,全都是‘和'的理念起關鍵頂梁柱作用——自己的后半生致力于研究‘和文化'與推廣、踐實‘和文化'之業,不僅無怨無悔,且會豪情滿懷地幸福著、工作者。”
你看:“把一個殘破的廢舊坑塘,改造成亭臺樓榭、小橋流水與鳥語花香的仙苑臨立人間的‘萬和宮',這一奇跡般‘和業之舟',是王殿明有水平、有擔當、有品質、有特色的慈善孝賢理念的鮮活博物館,乃已成為當今領先用科學發展觀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萬莊模式”,可圈可點,可歌可贊”——這是一位著名的上海社會學家對王殿明‘和業'經典之評價!
王殿明“和文化”踐實珠璣光閃讓世人醒目:
——2008年國慶節前,王殿明的河北省和諧文化研究會協同中國散文學會、河北現代詩社諸單位,舉辦了“迎奧運、頌和諧‘萬和宮杯'散文詩歌創作大獎賽”;
——2009年4月又成功地舉辦了“華夏和諧文化第一村首屆‘和文化'節”……
2009年12月,又承辦了“中國感恩文化‘萬和宮杯'詩與書畫大賽頒獎會” ……
——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和'之風骨,王殿明又親任總編,編輯出版了“華夏和諧文化第一村”系列叢書,計有《萬莊史話》、《萬莊神韻》、《萬莊與臨西》、《萬莊故事》、《萬莊民俗》與《萬和莊的故事傳說》、《和之韻》等七部,另有《和諧人生三六九》、《和之說》《和宗史伯研究》等等,價真貨實地為和諧中國之程又奉獻了一份高層次、有檔格的文化盛宴……
王殿明下步設計安排:“要把萬莊村周邊16個村莊全部容納進來,要建設一個大周邊農民的生活樂園和精神家園。”“要低碳、環保、綠色,將呈現給鄉親父老一個田園適居,用現代高科技打造的新農村;它集萃優秀傳統文化、現代文化、和諧文化,并對九州華夏農民提供一個思想教育與社會管理方面的典范……”
辛苦的王殿明改革家,你累了嗎?該歇歇了!但燕雀難知鴻鵠之志——“仰之彌高,鉆之彌堅”!(見《論語子·罕篇》)
精誠所至
《中庸》有語:“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我們的朋友王殿明先生,一個原中學不甚圓滿的學歷,如今能成為京畿大省、中華傳統‘和'文化的領軍人物,謂他“智、仁、勇”,各位朋友不會心存異議吧?
筆者本文副題標為《為老兵王殿明先生勵筆》,情真實致焉——
首訪在2009年下半年,刊于河北省作家協會主辦的《大眾閱讀報》2010年1月8日的第四、五版彩色特刊,一萬一千余言,特題為《虔誠的‘和'文化的夯筑使者——王殿明先生創業速寫》。為彰示王先生“和文化”大業之根質,在題頭部分筆者還引用了“禮之用,和為貴”(宋·林逋《省心錄》)等三句先人古話。當時筆者心想上萬字文章一般可算長文,但對王殿明之浩浩‘和'業,只能是九牛一毛;王殿明‘和'業天書,實在是長篇巨制,再著力也不見得能寫得他完滿透徹。
二訪在王殿明是在他石家莊的辦公室進行,時在2010年5月,后發表于中國五大期刊之一、鄧小平題寫刊名的《中華兒女》該年第六期,題目《王殿明——為‘和'奮斗終身的老兵》,六千余言,連發六頁,豪邁豁朗,大氣醒目,在國內各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最難得,此稿再經精細推敲,以同樣標題刊于代表黨中央喉舌的中國第一報《人民日報》,占據了該報2010年12月10日第六版(要聞版)頭條,大字一號通欄冠頂。此稿版時還特意加寫了《閱讀提示》:“致富后,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回報家鄉,在改善鄉親物質生活條件的同時,更要豐富大家的精神世界;為了把孝的理念傳播出去,他收集事例,聘請專家,舉辦‘新二十四孝評選';他興辦萬和宮,籌建中華尚和園,弘揚中國傳統‘和'文化,他就是河北省軍轉干部、民營企業家王殿明”。此刊文之尾后,又特發《快評》的署名文章《‘和'可以秀出來》,其中一段話講:“王殿明大張旗鼓地去辦‘新二十四孝'評選活動,他的‘秀',讓30余省市、地區參與選出了24位孝道人物,讓‘孝'這一善念在更多人心中扎根;他投資3200萬興辦萬和宮,組織村民在家中開辟‘和'文化專題。現在又開始籌建中華尚和園……他那個浩大的‘和'文化工程,一步步變成現實。他們 ‘秀',讓和諧的理念走進越來越多的人心中。”“當我們宣傳和諧、傳播善良時,不妨也挺起胸膛,用更大的力量、更強的自信把‘和'秀出來。”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王殿明君“一個老兵‘和'的信仰”,已沁入國家頂級大堂,得到黨中央的肯定和褒揚——“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輿。”(《禮記·學記》)
陽春三月,花香鳥語,今又適逢人民日報之《環球人物》雜志專程河北采訪王殿明,余與《家底百科報》總編王澤祿先生、‘和'業大成者殿明君共切磋,謀劃成這對他的第三回合專訪。老友新曲,事與時共進,便有了以上萬把字的連篇道來。《老兵信仰“和生輝”》七千余言,終在《家庭百科報》2012年5月11日—17日(總591期)彩色12—13版連片大發,還刊出了萬和宮景七幀與王殿明特寫照片,加發了“人物簡介”200余言,直讓讀者嗟吁贊嘆它的和業功勛。
大道至簡,在三訪王殿明先生文尾該怎樣作結呢?還是以其人之道概其人之真,用王殿明先生自己的話就是:“弘揚‘和'文化,就是為了從最根本的地方幫助人。”這和諧盛世怎能締造得?“人心和順人成佛,家庭和睦好生活,國家和睦山河美,世界和平天人和!”“文化傳承,‘和'業濟世”——這就是王殿明!
有人常言,人生如夢;可您——王殿明君,是把夢幻和信仰變成現實的真人。筆者近聞,這位自強不息的理想大廈筑就者,又有一重大舉措要踐行,即再建一“四美工程”。他坦言直抒:為核心價值觀樹碑,為傳統美德樹碑,為榮辱觀樹碑,為五講四美三熱愛樹碑,為和的思想樹碑。從政治、經濟、思想、社會、文化建設戰略上思考,實施“四美工程”——美化基層,美化家園,美化美德,美化形象,進而達到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選擇一百個農村,一百所學校,一百個社區,一百個企業進行四美工程建設。嗚呼:生命囑托年華,參天大樹必當棟梁之材,我們祝愿他高歌再進戰功!
和是中華魂
和是萬民心
和是皇天厚土
和是民族根深
和謂生命之源
和謂宇宙芳存
和謂循規守律
和謂中華國粹
和得健康長壽
和得天下太平
和得人財兩旺
和得精氣神靈……
上邊這首小詩,是王殿明先生與人合作,寫的是《和曲百唱歌》十八首中的三首,筆者擇發于此,以讓我們見證他后半生全力投身“和”業,并已卓然超群的踐實和心曲情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