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孝資訊
德孝家園
了解關注
張曉燕是鹽湖區一編織中心經理。她艱苦創業,用德孝編織出五彩人生。她把真情獻給老革命和下崗職工,用心血大愛教育青年學生,凡聽過她事跡的人無不為之感動。
心懷感恩 艱難創業
張曉燕的童年充滿苦澀。10年動亂中,因家庭成分不好,她常常受到極左勢力的歧視和侮辱。父母被迫離婚后,她和父親相依為命。 父親手巧,會修理馬達、纏電機,經常走街串巷。張曉燕跟隨父親到處流浪,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后,她對父老鄉親時常心懷感恩。 童年的苦難與生活的艱澀成為張曉燕艱苦創業的精神財富。她說:“童年承受的苦難多了,以后受的苦就不算苦了。”在創業之初,她7天才能勾出一頂帽子,沒有經濟效益,更談不上維持生活。與愛人分居兩地生活,孩子小,要吃、要穿、要上學,她日夜苦練,動腦子、找竅門。當她一天能勾5頂帽子時,她就用手推車推到市場上賣。白天賣,晚上熬夜織,她硬是撐起了一個家。 張曉燕的事業逐漸發展壯大,編織的品種由帽子、披風等到高檔時裝,增加到幾十種款式。 2000年,張曉燕成立了自己的編織中心,從10年前的一臺編織機,發展到20臺,從一處店,到現在的市區有了多家連鎖店。
抗爭病魔 走出困境
一人致富是小富。在事業穩步發展的同時,張曉燕沒有忘記回報社會。她的編織中心吸收了一批下崗職工、農民工,她免費手把手教姐妹們編織技術,教她們自強不息、艱苦創業,用大愛奉獻社會,用心血和汗水為更多姐妹編職出了致富路。 由于勞累過度,2008年,張曉燕突患腦血栓,一場病奪去了她說話行走的能力。想到一雙年幼的兒子需要照顧,跟著自己干的下崗姐妹需要工作,客戶需要她的產品,她咬牙鍛煉,不畏懼、不流淚,從爬行開始學走路,從a、o、e開始學發音。她坐著輪椅到車間比劃著培訓學員,用實際行動給員工以力量,給大家增添信心和希望。她不屈不撓、永不放棄,與疾病抗爭的精神感動了許多人。 躺在床上苦悶無助絕望時,張曉燕哼唱起戲曲韓英、祥林嫂的唱詞,受到激勵感到生命的召喚,給了她活下去的力量。她硬是下苦勤練學會了蒲劇、秦腔、眉戶,坐著輪椅走上了“蒲鄉紅”舞臺。
奉獻愛心 回報社會
作為個體工商業主,張曉燕的生活并不富裕,但她時刻牽掛著生活困難的職工。2010年8月,編織中心開展“愛心編織送考生”活動,為考上大學上不起學的學子奉獻愛心。10年來,她免費培訓下崗職工和農民工近500人。2007年,她代表下崗職工,為世模小姐贈送自己設計、姐妹們編織的時裝和披風,表達運城人民的愛心。她還多次下鄉為父老鄉親義演,為孤寡老人、榮譽軍人奉獻愛心。今年5月10日母親節,她應邀為運城天龍學校踐行“弟子規”、感恩“母親節”活動,進行了一場震撼心靈的精彩演講。她講德育為先、德技并重,做事先做人,立業先立德,現身說法,講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美德,感動了數百名聽講師生,提升了莘莘學子處世之道和做人境界。 4月11日,張曉燕為運城市光榮院榮譽軍人義務送戲,演出了黃梅戲《風塵女畫家》片段《海灘別》和《父親》。真情的演出,使老軍人不斷拭淚,感動地說:“以往只能在電視上看你們打擂演唱,這次見到真人聽到真唱,心里有說不出的高興!” 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夏縣還債局長胡丙申在太原住院期間,張曉燕第一個為他捐款。 張曉燕以德孝為本,奉獻大愛,帶領姐妹巧手致富,用雙手編織出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