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孝資訊
德孝家園
了解關注
文/馬婉瑩
兩年前一篇題為《被拐女成為山村女教師》的報道,日前突然引爆微博話題。郜艷敏是這篇文章的主人公,她在21年前被拐賣到河北曲陽下岸村,受盡磨難后成為該山村小學唯一的女教師。這篇報道對郜艷敏這樣歌頌:“因為她是村子里學歷最高的人——初中畢業,她成了村小學的代課教師,因為孩子們渴望的眼睛,她選擇留在了帶給她痛苦和屈辱的異地他鄉。
其實這篇文章的故事可以簡單粗暴的用一句話概括:一個被拐女經歷苦難成為山村唯一女教師,并于2006年獲得了感動河北十大人物。一個本應該追根溯源的被拐案件就這樣被媒體帶偏了,媒體費盡心思的塑造出一個感天動地的人物,然后號召我們要學習郜艷敏樂于奉獻的精神。
這時候,有網友就不樂意了。@緋簫評論道:這種類型的新聞,當你被拐賣了,請用大愛來包容這個村里的人;當你被家暴了,給你丈夫一個擁抱;當你被強奸了,請積極配合強奸犯,用你的胸懷包容他…那么誰來包容我?媒體在報道這件事的時候,拐賣成為了這件事情中一個煽情點,從側面襯托出這個人物的高大全形象。
但是被媒體一筆帶過的拐賣過程是有多令人痛心呢?根據其他媒體的報道,郜艷敏18歲被拐賣時四天倒了三次手,每天經歷著不堪忍受的折磨,以至于他最后的買主——他未來的公公拿著借來的2600錢出現在她面前時,她跪倒在地央求老人家帶她走;郜艷敏曾經嘗試逃跑被丈夫抓回,曾經三次自殺未遂;當郜艷敏獲得機會和準丈夫回娘家的時候,她問父母我能不能再回去?父母的回答是:結過婚的女子,找一個好對象就難了。所以說,媒體報道的角度難道只能如此單一嗎?販賣人口、教育落后、思想封建這不都是報道的好角度嗎?為什么非得要塑造出一個高大全的人物呢?
類似于這樣宏大的敘事主題我們并不少見。首屆全國道德模范劉玉蓮為給村民看病,將女兒綁在椅子上,女兒11個小時后夭折。于是有網友總結了“中國最美醫生的特點”:一貧如洗連軸轉,帶病工作把人瞞,家人患病不能管,給人看病不收錢。每年的感動中國人物都不缺乏這樣的人物,他們舍棄了自己的私人利益,本著無私奉獻的精神感動孜孜不倦的感動著別人。當然,在這里我并沒有任何貶低的意思,我只是想闡述一個觀點:其實有時候宣傳也并非要反人性,我們不需要被宏大主題壓抑著個人的基本私欲。我們只是人具有一個人的特點,并不是完美的形象。
知名評論人五岳散人是這樣總結這次事件:其實那個被拐女變成感動中國的新聞,是我們這些年價值觀扭曲的必然產物。您看我們這都宣傳些什么,比如父母病危,孩子忙社會主義建設沒有見到最后一面什么的。基本人倫被宏大主題壓著,以至于行類禽獸都成為了正能量,您還指望有什么價值觀?連價值都沒有,還哪來的觀?所以,也請拜托媒體們,幫忙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