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孝資訊
德孝家園
了解關注
——山西運城鹽湖區用德孝文化推進社會治理紀實
■《光明日報》記者 張碧涌 邢兆遠 李建斌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在落實、落細、落小。山西運城鹽湖區從當地實際出發,牢牢抓住德孝文化這一主題,用一系列扎實有效的行動激發社會成員的善心,不僅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感,也使投資者感到“心里踏實”,實現了文化建設與社會治理的良性互動,取得了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果。鹽湖區的實踐證明,只要堅持虛功實做、久久為功,核心價值觀就會演化為核心競爭力。本報今日介紹鹽湖區的做法,以供各地研究和借鑒。 ——《光明日報》編者按
“村干部好,共產黨好!我們的日子‘美太太’(運城方言,意為‘美滋滋’)!”在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農村采訪,記者印象最深的,是老人們的笑臉。 近年來,鹽湖區委、區政府積極回應老百姓的現實需求,把弘揚德孝文化作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力抓手,探索出一條區域社會全面發展的新路子。
“激發所有人心中的善念”
“日間照料中心不光能吃上香噴噴的飯,還能和老伙計們一起說笑、打牌、下棋,再不用像過去那樣一個人寡淡地坐在大門口曬太陽啦。”鹽湖區解州鎮郊斜村83歲的李長水老人,兒女常年在外打工,自打老伴去世后,他就一個人生活,連吃飯也成了大問題,經常有一頓沒一頓。 去年8月,村里辦起了日間照料中心,李長水和村里70歲以上的老人們生活大變樣。今年春節李長水的兒女回家過年,都說老人發福了,往秤上一站,體重果然增加了十多斤。 為了解決全區5000多名空巢老人的吃飯問題,自2011年起,鹽湖區先后建起了155所老年日間照料中心,為2.1萬名外出務工、離土創業的年輕人解除了后顧之憂。 好事要辦好,錢從哪里來?鹽湖區實行“以村委會為主體,政府補一點、兒女交一點、群眾捐一點”的辦法。鹽湖區民政局局長裴穎萍向記者介紹,即便全區314個村都建起日間照料中心,每年費用也不過三四千萬元,政府完全有能力承擔。政府之所以只補貼、不包辦,為的就是“激發所有人心中的善念,讓全社會都來孝老、敬老”——兒女每月交100元,體現的是對老人的孝心;黨員干部操心費力,體現的是對群眾的感情;社會各界捐款捐物,體現的是德孝文化傳遞的愛心。 在馮村鄉新杜村日間照料中心最醒目的一面墻上,密密麻麻寫滿了捐助信息。記者看到,其中有送米送面的,有送肉送菜的,有捐錢的,有捐家用電器的,有送做飯器具的……72歲的管理員王國安是上一任村黨支部書記,他介紹,村里的20多名中青年媳婦組成了志愿服務隊,每天輪流來日間照料中心,幫忙做飯、打掃衛生、洗床單被罩,給老人梳頭,和老人聊天。 記者了解到,現在鹽湖區各村每年都要搭臺“夸媳婦”:公公婆婆夸、小姑子夸、妯娌夸、鄰居們夸……從村到鄉再到區,通過層層推選評比,最終評出年度區十大和百佳孝順媳婦。對評選出的孝順媳婦,政府不僅要敲鑼打鼓表彰,還出臺政策,讓她們享受孩子上學減分、新農合政府買單、免費旅游等福利。 婆婆多年腿疼不能干活、兒子因病失明、丈夫和公公均因意外癱瘓……面對一連串的不幸,原本柔弱的劉愛樣堅強地撐起了家里的一片天。在龍居鎮雷家坡村采訪,一說起劉愛樣,人們沒有不豎大拇指的。劉愛樣2012年被評為區十大孝順媳婦后,政府獎勵了她一臺洗衣機。然而一回到村里,她就把洗衣機捐給了日間照料中心。“在這里,用處更大!”她說。
“一堂課”“一面墻”“一臺戲”
在鹽湖區北部的鳴條崗西端,坐落著華夏先祖之一舜帝的陵廟。舜帝以孝悌而聞名天下,被后世稱為“德圣”“孝祖”。在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鹽湖區注重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開展了“一堂課”“一面墻”“一臺戲”等扎實有效的德孝文化活動。 2012年重陽節那天,雷家坡村的一堂德孝課讓在場的人終生難忘—— 首先,兒子、媳婦面對父母公婆大聲叫三次“爸”“媽”。在大庭廣眾之下聽到這個久違的稱呼,不少老人眼里噙滿淚花。接著,子女和老人緊緊擁抱三分鐘,體味小時候父母怎樣日日夜夜把自己抱在懷里。最后,由兒女、媳婦、女婿給父母洗一次腳,回憶一下小時候父母是怎樣把自己拉扯大的。洗著洗著,場上場下哭成一片…… 在陶村鎮五曹村德孝文化苑,記者看到,一排長長的石碑嵌在墻上。左首以“德政千秋”開篇,刻著歷任村干部為群眾辦的好事實事和村民們的德行善舉。右首以“孝行天下”開篇,記錄了該村歷年評選出來的孝順媳婦和德孝模范。墻面中間留出很大一片空白,村干部告訴記者,這樣設計是為了激勵更多人爭當德孝模范,早日把自己的名字也刻上墻。“空白的地方越來越小了,五曹村的德孝之風也越來越濃了!”這樣的“德孝墻”,在鹽湖區有117面。 “走進了婆婆家,就多了一位好媽媽。”“婆媳相處在一起,我們就是母女倆”……今年3月5日的中央電視臺元宵晚會上,一首《婆婆就是媽》感動了億萬觀眾。這首歌曲,就是鹽湖區第三屆德孝文化節上征集的德孝主題歌曲。以鹽湖區孝順媳婦令狐小銳為原型拍攝的微電影《愛你》,去年9月也在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播出。 如今,講德行孝成為越來越多鹽湖人的自覺追求。57歲的梁香草是一名退休職工,2010年,她發起成立了“敬老服務隊”,義務為孤寡老人服務。86歲的馮彩蘭沒兒沒女,兩年前,卻有了梁香草這個“憨閨女”。為了方便照顧老人,梁香草把她接到家里同吃同住,給老人理發洗澡,陪她聊天,教她做保健操。現在,梁香草的志愿服務隊已發展到386人,長年照顧著50多位孤寡老人。
“人心就是生產力”
“道德就是競爭力,人心就是生產力。”鹽湖區委書記王志峰說,德孝文化是一個巨大的能量場。孝順媳婦評選,解決了家庭和睦、鄰里和諧問題;日間照料中心的“一頓飯”,讓干部贏得了群眾的信任。有了信任,工作就容易多了。 2011年農村換屆選舉時,鹽湖區借建設日間照料中心之機,推出“先定事,后選人”的措施,引導干部們做群眾希望做的事。有意參選者,要按群眾意愿,列出三年內準備辦的好事實事,張榜公布。然后,圍繞目標分解年度任務,并承諾“完不成任務主動辭職”。此舉激發了許多黨員干部干事創業、造福鄉梓的信心和決心。經過選舉,一大批想干事、會干事、能干成事的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成為群眾的領頭人。 陶村鎮張良村地處城郊,情況復雜,曾是遠近有名的上訪村,連續七任村主任都被群眾告下去,人們戲謔“張良不良”。4年前,在外做生意的王軍回村競選當上村主任。一上任,他就積極爭取資金,為村里修路24.5公里、安路燈215盞、改造自來水網兩萬多米、綠化村莊5000余平方米。2012年村里要建日間照料中心,一算賬,得花140多萬元。沒想到,家家戶戶都跑來貼工、貼錢、貼料,兩個月時間,村委會沒掏一分錢,日間照料中心就建起來了。村民們說,之所以心甘情愿貼錢,是因為“干部把工作干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據統計,2011年換屆以來,鹽湖區314個村共承諾辦事7980余件,實際完成7700多件,4名村干部因未能兌現承諾而主動辭職。在2014年的換屆選舉中,連任者達到了85%以上,新當選者也多是村里公認的“能人+孝子”。鹽湖區有一項堅持多年的“區鄉村三級議事”制度,原來是為“調解矛盾”“給群眾一個說理的地方”而設立的。現在民風、村風好了,矛盾少了,議事會就變成了群眾和政府共謀發展的“建議會”。 “德孝風”催開“和諧花”,良好的社會環境,為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鹽湖區政府對老人都能這么好,肯定是一個有良心、守誠信的政府。”山西華宇陽光集團總經理蔡林波告訴記者,選擇在鹽湖區投資,主要是因為“心里踏實”。據統計,開展德孝文化建設5年來,鹽湖區企業及個體經濟總數由1.69萬戶增加到3.75萬戶,財政總收入由12.29億元增加到27.98億元,經濟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