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孝資訊
德孝家園
了解關注
崇高的榮譽背后,是廣大新聞工作者的執(zhí)著與堅守,是對黨和人民的忠誠,是對新聞事業(yè)永不停息的孜孜追求……
獲本屆中國新聞獎特別獎的4件作品,緊扣時代生活重大主題,立意高遠,贏得讀者一致好評。人民日報評論《守護人民政黨的生命線》以史料和例證敘事說理,兼具思想性和針對性。新華社通訊《“三北”造林記》塑造三北造林人扎根大漠開辟綠洲的英雄群像,謳歌他們追逐中國夢的時代精神。中央電視臺消息《習近平春節(jié)前夕赴甘肅看望各族干部群眾 向全國各族人民表達美好的新春祝福》,紀實性強,生動表現(xiàn)總書記親民務實的風格。中國經(jīng)濟網(wǎng)網(wǎng)評《限制“公款消費”本質是制約權力尋租》,以觀察者筆觸,論證嚴密,引發(fā)讀者共鳴。
283件新聞作品,全面展現(xiàn)了2013年國內外重大新聞事件。它們或緊扣熱點,及時發(fā)聲,記錄國家社會的重要時刻;或調研深入,獨立思考,揭開新聞背后的事實真相。
《問縣級公立醫(yī)院改革——睢寧縣改革試點的考察報告》追問醫(yī)改難題;《掃清霧霾,亟需創(chuàng)建綠色考評體系》聚焦“霧霾”,扣問“治理霧霾、改善環(huán)境”這一全民關注的問題;《北京北海地壇公園暗藏高端會所 公園方稱“曝光也沒用”》揭開“整治會所歪風”的序幕;《學生午餐費,咋變成老師泡腳盆》,揭露中小學生伙食費長期遭嚴重侵占現(xiàn)象……
一篇篇生動鮮活的報道,關注社會熱點,內容扎實,調查深入,理性記錄中國改革發(fā)展進程的觀察與思考。
一篇篇新聞作品的背后,是記者編輯用手中的筆、鍵盤、鏡頭、話筒、版面如實的記錄,體現(xiàn)了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責任與擔當。
“一手拿相機、一手拿筆”,是工人日報攝影部主任于文國的工作素描。從業(yè)36年來,足跡遍及祖國31個省區(qū)市,哪里有新聞,哪里就有于文國的身影。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發(fā)生后,正在醫(yī)院打吊針的于文國第一時間帶領工人日報采訪小組奔赴災區(qū)。從震中走出來時,他的臉部浮腫,胳膊嚴重脫皮……在《抗震日記》中,于文國這樣寫道:“汶川特大地震發(fā)生后,攝影記者的崗位一定是在災區(qū)的最前沿,我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到達現(xiàn)場,否則就是失職……”
2013年5月29日,蕭山重大死刑錯案受冤者朱又平等五人從法院領到了國家賠償款。聽到這一消息,陳東升舒心地笑了。這位法制日報社浙江記者站站長,從兩起錯案露出端倪時就第一時間跟進,百折不回,采寫大量報道,有力推動了兩起錯案的徹底平反。陳東升說:“與其說記者是安身立命的職業(yè),我更愿意把它當作是奉獻追求的事業(yè),當作是舍我其誰的畢生使命。”
年過半百的姜保紅,是仍奮斗在新聞一線的一名老編輯。他長年堅守在中央電臺最重要又最艱苦的工作崗位,承擔擁有億萬聽眾的《新聞和報紙摘要》的編輯和審稿工作,且一直保持導向零偏差、政治和技術零事故的紀錄。姜保紅決意,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堅守長夜,做打造中國廣播王牌新聞節(jié)目的好編輯。
2005年12月,四川日報報業(yè)集團黨委接到一位部主任的申請:請求辭去職務,潛心從事編輯工作——他就是王沛。“辭官”后王沛全心專注于編輯工作,他在四川日報開辟個人評論專欄《余人快評》,對社會生活中的熱點、焦點問題進行點評,觀點獨到、思想深刻,在讀者中受到好評。
他們是廣大新聞隊伍中的佼佼者和榜樣:福建日報社王國萍、重慶日報報業(yè)集團向澤映、新華社劉思揚、西藏電視臺李森、解放軍報社李靖、寧波廣播電視集團周洋文、新民晚報社俞亮鑫、中國新聞社賈國榮、江蘇廣播電視總臺卜宇、膠東在線網(wǎng)站鄧兆安、中國日報社田馳、人民日報社皮樹義、黑龍江電視臺關中、深圳廣電集團蘇榮才、中央電視臺梁建增、江南都市報社彭京,他們始終以新聞人的眼光關注社會的發(fā)展變遷,肩負記錄時代的責任與使命,無私奉獻,將全部心血傾注到新聞事業(yè)上。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道路上,全體新聞工作者將繼續(xù)發(fā)揚不畏艱難、勇于擔當、堅守良知的職業(yè)精神,為了崇高的事業(yè),為了人民的期望,與國家、時代一起,風雨兼程,奮斗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