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孝資訊
德孝家園
了解關注
人民網北京7月31日電(記者曾偉 實習生譚潔羽 劉雅萱)周永康落馬引發媒體廣泛關注,讓人聯想起2013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在中共十八屆中央紀委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上“當前反腐要以‘治標’為主,為‘治本’贏得時間”的講話,那么“周案”是反腐從“治標”轉向“治本”的轉折點嗎?
專家認為,“治本”是制度反腐,需要更長時間。“周案”絕非“標”“本”的轉換節點。下一步,中紀委仍將以“治標”為本,但會不斷通過反腐個案推進“治本”,促進反腐工作制度化、科學化。
“周案”非“治本”轉向點 下一步仍以“治標”為主
“‘治標’就是拍死蒼蠅、拉下老虎,有一個抓一個,這些具體的個案都是治標。”中央黨校林喆教授認為,“治本”則涉及到反腐制度的建立,屬于制度建設范疇,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治標”在短期內能見成效,這也是黨中央選擇當下“以治標為先”的原因,但“周案”顯然不是“治標”轉向點。
“‘本’講的是‘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的思路。”中央黨校教授張希賢認為,“反腐的‘本’是預防腐敗,‘ 治本’關鍵在于制度建設和法治建設,強調對于干部的日常監督和管理,權力的制衡。而且制度光是設計科學是不行的,在實踐過程中需要檢驗,所以‘治本’是一個深入持久的功夫,仍需時日。”
制度反腐專家李永忠表示,本來按照黨章和黨內監督條例,紀委的定位是黨內監督。但由于體制等各種問題,紀委對同級黨委及時有效監督能力有限,所以,紀委就從黨內監督的專門機關變成了黨內的辦案機關,而當前腐敗也越發嚴重,反腐方式又變成定點清除,精確打擊,這是治標為主的內因,只要這種狀況持續,下一步反腐仍需要以“治標”為主。
制度建設才是“治本”關鍵 要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
周永康落馬被廣泛解讀為中央反腐的最高潮,那么下一步中央反腐的“棋”將如何下?
“將重點加強監督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建設。”張希賢認為,中央高層官員的落馬,暴露出黨的高層官員監督的問題,當然這是一個時代課題。其次,“治標”的同時要加快“治本”的進度。“周案”的查處暴露出的制度和法治缺陷需要填補。
林喆則認為,“黨政干部問責暫行規定里面,增加了兩個重要的被問責的情況。一個就是用人不當,一個就是監督不力。這兩種新加情況這兩年還未見明顯成效。”
李永忠認為,從八項規定到限制使用公車,當前一系列的規定和措施出臺為“治本”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我們還沒有形成科學的權力機構,要通過加大政治體制改革的力度,避免第二個、第三個周永康的出現,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走出中國特色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