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孝資訊
德孝家園
了解關注
2014年6月9日,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
今年是甲午年。甲午,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具有特殊的含義,在我國近代史上也具有特殊的含義。
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而要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就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科教興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定不移走科技強國之路。
——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2014年6月9日)
2014年,甲午年。回首歷史,一聲長嘆,1894年的甲午年讓固步自封的中國人從天朝大國的夢中驚醒,中華民族滑入苦難深淵。甲午年,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個命運轉折年。
2014年,120年后的又一個甲午年。“我國科技發展的方向就是創新、創新、再創新。”“把創新驅動的新引擎全速發動起來。”……2014年6月9日,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開幕會上強調,科技實力決定著世界政治經濟力量對比的變化,也決定著各國各民族的前途命運。
同為“甲午”,兩種命運。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起點,習近平為何再次強調科技創新,這折射了怎樣的深意?“甲午之年”反復提及科技創新,反映了他對國家發展和治國理政的怎樣思考?數十年后再回首,習近平對科技創新的強調和布局,將給中國發展帶來何種影響?
關鍵詞 布局
科技創新 必須擺在全局核心位置
2014年6月3日,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出席2014年國際工程科技大會時,用袁隆平團隊發明雜交水稻的例子說明,一項工程科技創新,可以催生一個產業,可以影響乃至改變世界。
“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而要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就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科教興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定不移走科技強國之路。” 2014年6月9日,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開幕會上說。
“一項科技創新可改變世界。”
“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走好科技創新先手棋,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
“面對科技創新發展新趨勢,我們必須迎頭趕上、奮起直追、力爭超越。歷史的機遇往往稍縱即逝,我們正面對著推進科技創新的重要歷史機遇,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必須緊緊抓住。”
……
“創新”一詞在近年來習近平公開講話中的高頻詞,僅2014年至少提及4次,且顯得深思熟慮,立足國內外大勢和我國發展全局,體現了一個大國領導人綜合世情國情變化和社會發展規律所作出的戰略性判斷。
歷史倒推到100多年前。日本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曾在著作《脫亞論》中說:“我日本國土地處亞洲之東陲……然不幸之有鄰國,一曰支那,一曰朝鮮……此兩國者,不知改進之道,其戀古風舊俗,千百年無異。在此文明日進之活舞臺上,論教育則云儒教主義,論教旨則曰仁義禮智,由一至于十,僅以虛飾為其事。其于實際,則不唯無視真理原則,且極不廉恥,傲然而不自省。以吾輩視此二國,在今文明東漸之風潮中,此非維護獨立之道。若不思改革,于今不出數年,必亡其國,其國土必為世界文明諸國分割無疑。”福澤諭吉深入剖析當時的中國固步自封,輕視“奇技淫巧”,岌岌可危的情形
1894年甲午一戰,用“一聲嘆息”,印證了福澤諭吉關于中國的預言!
2014年。鏡頭對準了當代中國。在一些領域,中國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領跑者”轉變: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被譽為諾貝爾獎級的基礎研究成果,自主研制的國產大飛機進入新的研制階段,華為靠技術進步打敗競爭對手,中興通訊連續幾年占據國際專利申請量全球前列位置。與此同時,中國GDP早已趕超日本,排名世界第二,雖然同屬“甲午年”,但中國面貌已經天翻地覆!
回顧今昔,歷史的鮮明對比印證“奇技淫巧”是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障。
關鍵詞 道路
自主創新 把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
2013年7月21日-22日,習近平在武漢考察時表示,一個國家只是經濟體量大,還不能代表強。國家富強靠什么?靠自主創新,靠技術,靠人才,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
發展經濟離不開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力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并在多次考察中提及“創新”。他在武漢考察時表示,“一個國家只是經濟體量大,還不能代表強。國家富強靠什么?靠自主創新,靠技術,靠人才,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在中國科學院考察時,他也曾說過,“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
的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只有建設科技創新“高地”,不斷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才能力促科技和經濟深度融合,從而為經濟轉型升級注入新的活力。
那么應該如何創新?
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開幕會指出,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奮斗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必須把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 習近平說,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敢于擔當、勇于超越、找準方向、扭住不放,牢固樹立敢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敢于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在攻堅克難中追求卓越,勇于創造引領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
習近平說,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習近平說:“不能總是用別人的昨天來裝扮自己的明天。不能總是指望依賴他人的科技成果來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國家的技術附庸,永遠跟在別人的后面亦步亦趨。我們沒有別的選擇,非走自主創新道路不可。”
“16世紀以來,世界發生了多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影響了世界力量格局。從某種意義上說,科技實力決定著世界政治經濟力量對比的變化,也決定著各國各民族的前途命運。”習近平在大會上強調,一系列含義深遠的論述為中國的科技創新之路指明了方向。
關鍵詞 主體
激活創新 用改革之手點燃創新引擎
2014年5月10日,習近平在鄭州考察時說,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核心還是技術創新,不掌握科技創新最靈魂、最根本的東西,就掌握不了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命運。
“總書記在中鐵裝備講話時,我就在他的身邊站著,聽得非常清楚。”中鐵工程裝備集團的一位工作人員說,他反復聽到總書記說,一個民族、一個企業一定要創新,創新就是動力,就是生命力。
一方面是長足進步,一方面仍然是科技創新基礎還不牢,自主創新特別是原創力還不強,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格局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這也是中國面臨的局面。被動如何突破?
改革是否到位,能否有效,直接影響到科技創新的新引擎能否全速發動。
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開幕會上習近平強調,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推動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以改革釋放創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國家創新體系,讓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涌流。
對于如何突破,習近平對企業、科技人員也寄予厚望。
2013年11月4日,習近平曾到湖南長沙威勝集團視察。智能電能表、電動汽車交流充電樁、有源電力濾波器……企業的自主創新給總書記留下深刻印象。企業負責人告訴總書記,每年將6%的銷售收入投入研發,產品不僅替代進口而且出口國外。習近平希望企業繼續加強研發,不斷創新。
2014年5月10日,習近平在鄭州考察時又說,中國是裝備制造業大國,但同發達國家比還有差距,實現中國夢,裝備制造業這個基礎必須打牢。裝備制造業的核心是技術創新,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核心還是技術創新,不掌握科技創新最靈魂、最根本的東西,就掌握不了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命運。
在6月9日的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習近平再次強調,要著力加快制定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頂層設計,改革國家科技創新戰略規劃和資源配置體制機制,深化產學研合作,加強科技創新統籌協調,加快建立健全各主體、各方面、各環節有機互動、協同高效的國家創新體系。
創新的事業也呼喚創新的人才。在6月9日的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習近平說,要把人才資源開發放在科技創新最優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養、引進、使用等機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工程師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注重培養一線創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習近平強調,根據廣大院士和各方面意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改革院士制度的要求,主要就是要突出學術導向,減少不必要的干預,改進和完善院士遴選機制、學科布局、年齡結構、兼職和待遇、退休退出制度等,以更好發揮廣大院士作用,更好維護院士群體的榮譽和尊嚴,更好激勵科技工作者特別是青年才俊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從體制改革,到企業研發,從企業研發到人才培養,習近平正在“甲午之年”對科技創新謀篇布局,助力中國走上“創新大國”快車道,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