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孝資訊
德孝家園
了解關注
1946年春天,毛岸英大學畢業后從莫斯科回到了延安,一天下午他來到王家坪,向父親匯報在國外學習的情況。毛澤東坐在對面仔細地聽著,不時點點頭。然后,望著兒子白中透紅的臉龐,語重心長地說:你在蘇聯的大學畢業了,這很好,但學的是書本上的知識,可以說這只是知識的一半。你還需要上一個大學,就是勞動大學。這個大學國外沒有,中國過去也沒有。在這個大學里你可以學到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現在驚蟄剛過,農民又要開始辛勤耕耘了,正是你學習的好機會。我已請好了一位老師,他是陜甘寧邊區的特等勞動英雄吳滿有,種莊稼的學問很深,你就上他那里學習吧。
毛岸英愉快地接受了父親的建議和安排,迅速整理好行李準備出發。臨行前,毛澤東把自己穿了幾年的一套粗布衣服送給他,叮嚀說:什么時候有了你自己勞動的果實,老師和鄉親們滿意了,你就可以畢業回來了。毛岸英背上行李,步行去了30里外的勞動大學——吳家棗園。
到了農村這所大學,毛岸英虛心請教老農,堅持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吳滿有對這位謙虛的學生也特別喜愛,教得十分認真,手把手地傳授各種農活。開頭幾天,毛岸英真有些不習慣,手上磨起了血泡,疼得火辣辣的,晚上躺在炕上,全身如同散了架一般。但一想到父親的諄諄教導,仿佛渾身又來了勁,他咬牙堅持著,很快就適應了農村生活。金秋時節,毛岸英背上自己生產的小米,也是一張實實在在的畢業證書,告別了尊敬的老師和建立起深厚情誼的眾鄉親,回到了延安。毛澤東看到兒子后,真有點不認識了。曾經的洋學生變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陜北后生,在風吹日曬中,臉變成了黑紅色,頭上扎著羊肚子毛巾,手上布滿了一層厚繭。毛岸英不僅學到了農活技術,更重要的是他了解了農村,熟悉了農民,培養了同勞動人民的感情。經過一系列艱苦的實踐鍛煉后,毛岸英被分配到中央宣傳部做秘書和翻譯工作,他沒有辜負父親的教導和期望,成為了一名合格的共產主義戰士。
在延安在職干部教育動員大會上,毛澤東指出:實踐是一所“無期大學”,一本“無字之書”。結合毛澤東送子到農村參加勞動實踐的事例,不由想到,今天我們要造就能夠適應新時期軍事斗爭準備的高素質軍事人才,尤其是培養剛從院校畢業的干部,就更要提倡上好這所“無期大學”,讀好這本“無字之書”。
解決畢業干部的上述問題,關鍵是在實踐中磨練。“實踐出真知”,實踐磨練的過程就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過程,它可以使書本上的教義轉化為能力,使散漫的作風緊張起來,使偏激的認識全面起來,使脆弱的性格堅強起來。所有這些,在院校往往是難以學到的。毛澤東送兒子同基層勞動人民學習實踐,就是源自這個道理。而且實踐永無止境,這種學習伴隨每個人的一生。新干部不上實踐這所“無期大學”,不讀實踐這本“無字之書”,就會在人生履歷中留下空白,素質就不可能全面提高,即使取得再多的成績也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最終仍然是一個“瘸腿”的人。(邵淼)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干部“從校門到營門”。大多數從院校畢業的干部,由于經過系統學習訓練,一般具有知識豐富、思維開闊、創新意識強、發展后勁足等優勢。但與此同時,“眼高手低”、“有學歷無能力”等負面評價“標簽”也隨之而來;并且這些干部在思想作風、業務素質等方面也存在某些明顯不足。比如:有的過分強調民主,服從意識不強;有的盲目推崇個性,認識容易偏激;有的知識未能轉化為本領,想問題、干工作脫離實際;有的缺乏艱苦環境磨練,性格脆弱、作風松散等等。因而,他們在實際工作中“水土不服”、適應性差,脫離實際的問題比較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