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孝資訊
德孝家園
了解關注
廣州市市長陳建華外號“垃圾市長”。
這一外號的得來,源于在2012年廣州城市廢棄物處理公眾咨詢監督委員會成立大會上,陳建華說,如果能夠把廣州垃圾分類工作做好,他愿意當“垃圾市長”。
但近日,“垃圾市長”除了解決“垃圾圍城”這一城市頑疾,還擬利用垃圾發展循環經濟。
“在1000多萬人口的特大城市中,提出并全面推行垃圾分類10年前就有了,但到目前為止,提出一條成熟的技術路線并同步實施的,廣州走在全國前列。”陳建華表示,對北京、上海等地的經驗有所借鑒,但像廣州生活垃圾源頭分類,靠焚燒、填埋、生化處理等綜合技術路線處理思路,沒有可供借鑒的現成經驗。
自2011年底主政廣州,2012年全年,陳建華在重重困難下開“啃”“垃圾圍城”這塊城市治理的“硬骨頭”。
但陳建華面臨的困難顯然不少。
近些年,廣州生活垃圾處理以填埋為主,用填埋方式處理生活垃圾占比高達90%。但在2011年2月,廣州市城管委發布消息稱,新增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已經用盡18000萬立方米,“垃圾圍城”倒逼政府一度寄望于新建大型垃圾焚燒廠。
但垃圾焚燒廠選址番禺區引發“鄰避效應”至今未決,當地居民強烈的反對聲音讓地方政府不得不宣布暫緩建設來平息爭議。
垃圾與日俱增的勢頭絲毫未減。
據陳建華介紹,目前,廣州每日的垃圾生產總量為1 .8萬噸,處理量為日均1.4萬噸,另外還有4000噸垃圾在農村就地處理。如果不進行控制,到2015年,廣州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將達到2.2萬噸,這是廣州目前所面臨的垃圾圍城態勢。
除了讓廣州成為中國內地首個出臺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規定的城市,“垃圾圍城”的嚴峻現狀也倒逼陳建華開始思考并推廣他的“垃圾經”。
“從國際先進水平來看,垃圾回收量可達到50%。也就是產生1萬噸垃圾,其中5000噸可以直接作為原材料使用,廣州目前的垃圾回收量占1/3左右,意味著還有17%的垃圾可通過垃圾分類直接回收,這是一個巨大的礦產。”陳建華認為,“需要有效開發城市礦產,實現經濟循環發展。”
“如果說(政府)環保工作是制定環保政策,應該包括主動開展環保工作和被動開展環保工作兩方面。而開發城市礦產,將對生產和生活資料的剩余物進行循環再利用,這是被動情況下主動作為的一種環保。”3月31日在廣州舉行的“第二屆嶺南論壇”上,陳建華詳細解釋其“垃圾經”路徑。
“我們可以將城市礦產定義為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的剩余產品,大致分為五類:工業廢棄物,建筑廢棄物,污水處理廠的瘀泥,醫療機構的醫療垃圾,以及生活垃圾。”陳建華介紹,“如果開發好了城市礦產,還將會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也解決了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難題。”
而在處理建筑垃圾方面,廣州現在主要以填埋為主。陳建華介紹,下一步將選擇科學的技術路線,有效回收利用以減少對土地的占用和對耕地的破壞。
“污泥和垃圾的處理方面,我們經過論證,確定了場內減量,焚燒處理的處理方式。”陳建華介紹,場內經過壓縮和風干處理后,將水分從80%到85%壓縮到40%乃至30%,同時采取到水泥廠、發電廠、垃圾焚燒場的三類焚燒方式,最終做到原生垃圾零填埋。
而與居民息息相關的生活垃圾處理,力推垃圾分類的廣州市在2011年曾做過一項民意調查,近6成受訪市民認為垃圾分類成效不大。
后來在陳建華的力推下,擁有1300萬人口的廣州市,目前垃圾回收率達到33%。而陳建華的目標,是讓這個數字達到國際先進的50%。
為實現上述目標,廣州城管委總工程師鮑倫軍近日透露,廣州市上半年或將開始垃圾“按袋收費”的試點。
總體來說,陳建華認為,廣州應按照“分類”、“減量”、“無害化”的思路,逐步建立起廢棄物處置的循環經濟體系。
按照陳建華的目標,在有效利用巨大的城市礦產方面,到2015年廣州要實現資源化率達到40%,主要品種廢舊商品回收達到80%以上,無害化率達到100%。今后廣州要借鑒北京、新加坡、香港、臺北經驗,建設10個循環經濟示范園、20個循環經濟示范企業,10家再生資源回收和開發利用龍頭企業。搭建廣州城市礦產交易平臺,涉及消費、交易、開發、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