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孝資訊
德孝家園
了解關注
“你們真是黃浦江畔的活雷鋒!”今年春節剛過,普陀區桃浦鎮計生部門的領導就來到武警上海總隊五支隊五中隊三班,感謝戰士們為鎮里的“失獨”家庭所做的貢獻。
武警上海總隊五支隊五中隊三班進駐上海30年來,因任務需要,先后10次調防,但他們堅持尊老敬老從未中斷,先后被共青團中央和武警總部表彰為“學雷鋒先進集體”,榮立集體二等功1次、三等功26次。去年10月,他們主動與5個“失獨”家庭親情牽手,受到駐地老百姓交口稱贊。
一頓午餐溫暖心窩
元宵節上午,五中隊“雷鋒班”戰士胡冬陽、金裕喬提著滿滿兩袋海鮮蔬菜,來到普陀區武威路的一幢居民樓,摁響了202室的門鈴。屋里的叔叔阿姨興沖沖地開門,親熱地打招呼,然后邊做飯邊聊天。中午時分,“六菜一湯”被端上桌,4個人互相夾著菜,吃著湯圓,其樂融融。
5個月前,他們還是互不相識的陌生人。
這對夫婦叫張菊生、曹紅兵,今年都是64歲。談起幾年前失去獨生女那段經歷,張菊生夫婦邊說邊流淚。女兒一直是張菊生夫婦的驕傲,乖巧孝順,品學兼優,“鄰居親戚都夸我倆有福氣”。然而,大四假期,女兒遭遇車禍不幸遇難。幾年來,他們一直感覺內心孤獨,生活無望,茶飯不思,身體日漸消瘦。
這種日子一直持續到兩個“兵兒子”走進他們的生活。金裕喬參加過總隊廚師培訓,做得一手好菜。去年11月的一個周末,小金特意去菜場買了很多菜,做出了滿滿一桌飯菜。張菊生夫婦眼眶紅了,拿起筷子吃了一口,滿嘴留香,心里暖和。那頓午餐,張菊生說他一輩子都難忘。金裕喬那天走后,曹阿姨抱著丈夫哭著說:“我們多少年沒有這樣吃過飯了?”
“雷鋒班”的戰士們自從結對幫扶“失獨”家庭后,只要一有空,就會犧牲休息時間,到“爸媽”家里聊天、做菜、打掃衛生。“失獨”家庭也因為常有“兵兒子”的看望和幫助,增添了溫暖。
一部連心電話傳親情
春運執勤剛結束,“雷鋒班”戰士陳濤返回中隊第一件事就是拿起班里的專用親情電話,給干媽顧玉花撥了過去。電話才響兩聲便接通了。沒等陳濤說話,電話那頭就傳來了急切的聲音:“兒子你執勤回來啦?沒有凍著吧?”兩人在電話兩頭聊家常,儼然是一對無話不談的母子。
顧阿姨今年57歲,是普陀區一家化工廠的退休職工。年輕時,產下一個女兒,沒過一個月就夭折了。后來又生了一個兒子,不料兒子20歲那年又病逝了,之后老公又和她離了婚。接二連三的沉重打擊讓顧阿姨患上了嚴重的自閉癥,不愿出門,不愿見人,也不愿和任何人交往交流。
這種“沒有盼頭”的生活,直到“兵兒子”的出現才發生改變。在桃浦鎮計生協會和五中隊“雷鋒班”戰士多次上門做工作后,去年10月,顧阿姨心存疑慮地參加了“兵兒子”結對關懷項目啟動儀式。在活動現場,“雷鋒班”副班長濮維磊代表全班“兵兒子”發言,真誠的話語讓顧阿姨感動得泣不成聲,她頓時找回了久違的母性,當場牽手了“兵兒子”陳濤和楊水德。
起初,顧阿姨非常敏感,喜怒無常。陳濤和楊水德并沒有因此打“退堂鼓”,而是更加同情關心她。時間久了,“兵兒子”用真心和愛心拉近了與“媽媽”的心靈距離,他們的交流越來越多,無話不說。
“兵兒子”們有自己的任務和工作,不能天天上門陪“父母”聊天。于是,中隊專門給“雷鋒班”安裝了一部“連心電話”。“電話號碼是56525280,后四位諧音正好是‘我愛幫您’。”中隊還專門拿出資金,定期給“雷鋒班”戰士發放電話卡,便于他們給“失獨”父母打電話。自從有了這部電話,結對的“失獨”家庭天天有了盼頭,總想著能跟“兵兒子”多通話、多聊天。現在他們家里只要電話一響,鈴聲保準不會超過兩聲……
一次貼心出游實現夙愿
家住武威路1051弄的“失獨”老人俞容珍見到記者便說:“多虧兩個貼心的‘兵兒子’,幫我實現出去轉轉的心愿。”
俞阿姨今年66歲。2010年舉辦世博會期間,她就打算去“見見世面”,但新聞里每日播報的“大客流”讓她望而卻步。去年10月,與“雷鋒班”戰士劉峰、劉亮亮親情結對后,兩個“兵兒子”便把幫助“媽媽”實現世博夢列為“頭等大事”。看路線、租輪椅、借相機……劉峰、劉亮亮想得非常周到,連暈車藥都準備了。
春節前的一個周末,“母子”三人從小區門口乘坐859路公交車,開始了幸福的圓夢之旅。車上,俞阿姨開心得像個孩童。“瞧瞧,這里以前是農貿市場,我還來過。”“母子”三人有說有笑,引來旁邊乘客羨慕。按照俞阿姨的要求,他們在曲阜路轉乘地鐵8號線,讓“媽媽”體驗一下城市軌道交通。從地鐵中華藝術宮站出來后,俞阿姨看到中國館的那一刻,十分激動。兩個“兵兒子”陪著“媽媽”參觀、拍照,開開心心地玩了半天。
自從與“失獨”家庭結對后,“兵兒子”們不僅僅在生活上關心,更注重精神層面的關愛,豐富“父母”的文化生活,讓他們老有所樂。“兵兒子”楊水德教會“媽媽”歸月華跳舞、扭秧歌,胡冬陽和“爸爸”張菊生共同創作演唱了歌曲《失獨家庭把歌唱》,中隊還發揮張菊生特長,聘請他為中隊小樂隊的“編外指導”……自從有了“兵兒子”,這些“失獨”家庭的老人有了笑容。